研究表明,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 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灸法是以燃烧的艾绒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 因素。燃烧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 ,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通络 止痛、驱风解表、消淤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涉及寒、 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 的。艾灸时产生的温热效应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 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灸的热力 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能通过腧穴深人体内,影响筋骨、脏腑以至全身, 发挥整体调节作用,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艾灸机理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通过艾灸 理化作用和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艾灸的药性和热能只有作 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例如: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 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 可起到消淤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 的药性和热能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发挥灸法防 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关于艾灸治疗作用的机理,传统中医的认识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 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又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 验依据。研究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 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从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艾灸方法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常用艾炷的大 小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一壮。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所谓直接灸,即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 灸,具体包括无瘢痕灸(非化脓灸)、压灸(亦属无瘢痕灸)、瘢痕灸(化脓灸 )。间接灸具体包括隔姜灸、隔蒜灸(蒜钱灸)、隔葱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隔药饼灸(药饼灸)、隔树皮灸、隔粉灸、隔药末灸、隔鸡蛋壳灸、隔竹 圈盐灸、隔泥饼灸、隔面饼灸、隔醋灸、隔巴豆灸。其他隔物灸有:隔香 附饼灸、隔木香饼灸、隔蓖麻仁灸、隔商陆饼灸、隔川椒灸、隔矾灸、隔 韭菜灸(隔韭灸)、隔甘遂饼灸、隔纸灸、隔蟾蜍皮灸(隔蟾灸)、隔碗灸(碗 灸)、隔豉饼灸。 又称艾卷灸或悬灸,主要是指将艾绒卷成条状施灸。艾条是用艾绒24 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圆柱形(越紧越好) ,封口而成。如在艾绒中掺人其他药物,则成为药条。使用时将艾条的一 端点燃,置于离皮肤2~3厘米之上施灸。由于艾条悬于穴位之上,并不接 触皮肤,故称悬灸。此种方法操作简便,不易烧伤皮肤,可以自己施灸, 故被广泛使用。艾条灸还可细分为两种:①艾条悬灸法(艾条悬起灸),包 括温和灸(温灸法)、齐灸、回旋灸(熨热灸法)、雀啄灸、排灸(排艾灸法) 。②悬起隔物灸(艾条间接灸),包括隔药纱灸、隔膏药灸(隔药膏灸)、隔 药液灸、隔药糊灸、隔布灸。③实按灸(艾条按压灸法),包括雷火针灸(雷 火针法、雷火神针)、太乙针灸(太乙神针)、运动按灸(运动灸、隔布实按 灸)、衬垫灸(艾条衬垫灸法、艾火针衬垫灸法)、灸笔灸、指灸。 (3)其他:①铺灸法,包括长蛇灸(铺灸、蒜泥铺灸)、大灸、敷灸、熨 灸、艾熨灸、日光灸。②艾灸器灸法,包括温盒灸、温筒灸(温灸器灸)、 温管灸、温架灸、温罐灸、熏器灸、核桃壳灸、多功能艾灸器灸。③温针 灸及其他艾灸法,包括温针灸(温针、针柄灸、烧针柄)、隔姜温针灸、麝 艾温针灸、隔橘皮温针灸、电热艾针灸。 灸疗禁忌 应当根据体质情况及防病养生的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 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施灸时 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不讲究灸法次序, 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常会感到面热、咽干等。施灸时要注意安全, 防止燃烧的艾绒燃火或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内,最长以10~15分钟为宜。通常健身灸时间 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的时间可略长;春夏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 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时间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 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 消失。若出现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 再涂以消炎软膏或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盖以 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预防感染,保护痂皮。若并发感染,灸疮有化脓 或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对孕妇的腹部和 腰骶部也不宜施灸。这些都是施灸的禁忌。P7-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