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拔灵:跟王敬学拔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447895
  • 作      者:
    王敬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敬,中国中医药报社文化事业部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鉴定中心中医刮痧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刮痧健康法》、《中国刮痧健康法大全》、《拔罐——中国真空拔罐健康法》、《家庭刮痧保健》、《保健刮痧师》、《中医刮痧师》。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拔灵:跟名师学拔罐(图文版)》中所讲的拔罐不是传统的火罐,而是现代的真空罐。真空拔罐法是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在人体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使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达到排除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促进新陈代谢、调动脏腑功能最终以达到净化血液的一种非药物自然物理生态疗法。
  真空拔罐将传统火罐的缺点都克服了,操作变得更加容易,但其原理、操作与传统拔罐是相通的。身体有点不舒服,自己动手或请家人帮忙在相应的穴位上留上几罐,不影响看书、看电视,非常适用于家庭自我保健与治疗,一些小病、小痛自已就可搞掂,所以作者王敬把此书定名为——《一拔灵:跟名师学拔罐(图文版)》。
展开
精彩书摘
  真空拔罐疗法是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中医外治法范畴。
  拔罐施术的部位是人体的体表,属经络中的皮部。何谓皮部?皮部即是按经络循行路线在人体皮肤上的分区,皮部作为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区。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络脉是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是“面”的划分。针刺主要作用在“点”(穴位),而拔罐(包括刮痧等外治法)主要作用在“面”(皮部)。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素问·皮部论篇》论述了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
  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篇》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与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篇》:“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传入内时,可经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的次序和规律进行疾病的传变。
  内在的病变也可通过皮部而有所表现,医者可以通过对皮部细微变化的诊察来判断内生疾病的状况。《素问·皮部论篇》说:“其色(皮部)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即通过对皮部色泽变化的观察以协助诊断。
  脏腑经络病变还可在体表皮部反映出以下改变:从触摸皮肤情况上看,有温凉、润滑、厚薄、粗细、坚柔、血肿、凹凸、如筋、如索、如结、如珠、如黍米、如小锤、如横木等情况;从患者皮部的自我感觉情况看(可从问诊中获得),可有皮部酸、麻、胀、痛、木、沉、紧、坚、温、凉、冒凉气、有热凉感、如有蚁行、如蠕动、气行如电流、如水流等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对皮部望诊、触诊和问诊来了解具体疾病之所在。现代医家张敛秋在《经络皮部理论的临床应用》一文中介绍两种方法:①内病外治:用“皮刺贴灸疗法”刺激脏腑俞、募穴为主的体表穴位,治疗一些内科常见病症包括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肠疾患、胆绞痛等取得了较好疗效。②外病内治:对皮肤病根据经络循行之部位,所属脏腑之功能进行辨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并附验案5例。张氏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皮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为皮部施治治疗脏腑病变提供了临床支持。从临床观察来看,肺胃有热易生痤疮,而面部是肺胃经的皮部;肝肾经湿热常有阴囊或肛门湿疹,而阴部是肝肾经的皮部;肝胆湿热常出现带状疱疹,而肋部是肝胆经的皮部。
  拔罐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重点亦有不同,针刺部位主要在经络的穴位,而拔罐的部位则在经络之皮部。其实穴位不仅是一个点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立体的部位,穴位在健康时和疾病时其体表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即是变动的,但这种变动很少会离开该经相应的皮部范围。而阿是穴更是在皮部的敏感压痛点。阿是穴随病变化而不固定。在皮部进行拔罐,接触皮肤的面积比较大,若是走罐接触皮肤面积更大,施治的穴位不止一个两个,有时甚至几十个穴位,如背部进行走罐。即使穴位变动也不离其中,这是拔罐治病效果好的道理。
  拔罐疗法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拔罐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拔罐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的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拔罐(如背俞穴、足三里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拔罐(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
展开
目录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概论
拔罐法的历史发展
什么是中国真空拔罐法
中国真空拔罐法的优点
第二章 真空拔罐疗法作用原理简介
第三章 真空拔罐常用手法
单纯使用罐手法
结合使用罐手法
第四章 真空拔罐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
真空拔罐器构造简介与使用
方法
选择体位
施术
医患交流
拔罐时间
拔罐次数与疗程
起罐后的处理
第五章 真空拔罐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及预防处理
正常反应
异常反应及预防处理
第六章 真空拔罐注意事项
第七章 真空拔罐禁忌证

下篇 治疗篇
第一章 内科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扩张
肺炎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脏病
低血压病
心肌梗死
风湿性心瓣膜病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病
心律失常
反流性食管炎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胰腺炎
慢性阑尾炎
慢性腹泻
便秘
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泌尿系结石
尿潴留
再生障碍性贫血
硬皮病
干燥综合征
糖尿病
肥胖病
高脂血症
痛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震颤麻痹
脊髓空洞症
面神经炎
臂丛神经炎
周围神经炎
三叉神经痛
肋问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重症肌无力
老年性和早老性痴呆
神经症
神经衰弱
呕吐
反胃
吐酸
痞病
胃痛
腹痛
呃逆
噎膈
泄泻
便秘
胃缓
癃闭
腰痛
遗尿
淋证
耳鸣耳聋
惊悸
胸痹
不寐
多寐
健忘
癫狂
痫证
黄疽
臌胀
痉病
胁痛
积聚
梅核气
奔豚气
郁证
眩晕
中风
咳嗽
肺痨
失音
鼻渊
感冒
哮证
喘证
疟疾
中暑
脏躁
自汗、盗汗
痰饮
消渴
痹证
痿证
头痛
第二章 男科疾病
阳痿
遗精
旱泄
阴茎异常勃起
不射精症
白浊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症
第三章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
带下病
盆腔炎
外阴瘙痒
经前紧张综合征
倒经
更年期综合征
子宫脱垂
产后缺乳
产后腹痛
产后大便难
产后尿潴留
产后宫缩无力
产后发热
产后自汗、盗汗
产后小便频数、失禁
产后乳汁自出
急性乳腺炎
乳腺增生病
第四章 儿科疾病
高热惊厥
厌食
婴幼儿腹泻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便秘
痉挛性肠绞痛
婴幼儿营养不良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
遗尿症
第五章 外科疾病
急性阑尾炎
急性肠梗阻
急性胆囊炎
尿石症
雷诺综合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六章 皮肤科疾病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湿疹
异位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荨麻疹
银屑病
药疹
玫瑰糠疹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症
痤疮
寻常性鱼鳞病
酒渣鼻
黄褐斑
白癜风
雀斑
第七章 伤科疾病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钙化
肱骨内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半月板损伤
跖筋膜劳损
肩周炎
胸胁屏伤
颈椎病
落枕
急性腰肌扭伤
慢性腰肌劳损
退行性脊柱炎
梨状肌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
类风湿关节炎
第八章 眼科疾病
老年性白内障
视神经萎缩
远视眼
近视眼
弱视
第九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
耳源性眩晕
耳鸣
耳聋
鼻窦炎
慢性咽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