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对争论不休的黑热病传播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何观清教授是将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实验方法引入我国的先驱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应用此方法否定痢疾噬菌体对痢疾的预防作用。何观清教授倡导并率先在我国13个省建立了30个疾病监测点,成为国内外制定医学卫生发展规划和疾病控制对策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也为评价很多卫生对策的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br> 蒋豫图教授组织并参加了多次自然疫源地和传染病流行调查,搞清了东北林区的森林脑炎等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他主张不去现场就不是真正的流行病学研究。<br> 连志浩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了新疆“察布查尔病”,在卫生防疫领域一举成名。<br> 吴系科教授运用层层对比分析法,对安徽淮河流域的出血热(HFRS)疫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出血热的发生是由于农民留宿暴露野鼠,特别是与暴露黑线姬鼠有关的科学结论,他运用地理流行病学方法成功创立了出血热预测数学模型。<br> 苏德隆、何观清、蒋豫图、钱宇平、耿贯一、吴系科、魏承毓、王天根、何尚浦、连志浩、俞顺章、姚凤一、刘瑞章、李婉先、陈友绩等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流行病学体系,编写了系列的教科书,如苏德隆主编的《流行病学》第1、2、3版(1960-1965年);全国卫生专业用统编教材《流行病学》第1版(苏德隆,1981年);第2版(钱宇平,1986年);第3版(连志浩,1993年);第4、5版(李立明,1999年、2003年)。耿贯一主编的《流行病学》(供基础、临床、口腔专业用)分别于1979、1984、1989、1994、1999年多次再版;陈友绩主编的《军队流行病学》也于1963、1978、1985年再版;钱宇平、吴系科、何尚浦、连志浩、郑锡文、李竹、李立明主编的《流行病学进展》于1981年首卷(1~1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