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1世纪备忘录:“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真相与人文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79291
  • 作      者:
    杨槐著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槐,“地球巨量膨胀”发现者,“地球非对称膨胀学说”建述人。1939年生于南京。四川地球起源演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地质学会会员,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其理论在美国《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1996年出席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登上这一有着地质学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讲台。《地问》和《大梦赋》两部著作引起强烈反响,新作《21世纪备忘录——“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真相与人文反思》为媒体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十八、十九世纪,西方的聪明人,凭着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发财;二十世纪,凭着“第三次浪潮”及其高科技,发财;二十一世纪呢?凭着“伪造的科学”和以“科学”名义进行“碳交易”,发财;而这个“碳交易”,实则是打着“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幌子,在进行一场比殖民掠夺更野蛮、更血腥的掠夺!<br>    对这种“千年冲突”何时才能了?本书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br>    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起,“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生物演化原理被西方政治家演绎成发动侵略战争、经济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欧洲殖民地扩张的“海盗+殖民”的文化,成为希特纳发动种族灭绝战争的理论依据。作者列举了三百年来的世界大战、雅片战争、海盗远征、宗教和民族冲突、“9.11”事件、……到哥本哈根“全球大争吵”。作者反思道:“世界今日的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不平等…根子在谁身上?”,“难道21世纪的社会进步,还靠‘海盗文化’和‘弱肉强食’吗?”<br>    作者在分析世界文明发展总趋势后得出结论:<br>    “人类文明得以发展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兼容性与全球各国文化的互补性,而不在于形形色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逻辑”。并进一步解析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华文明,“所使用的主要思维方法,为六千年前《易经》那已开源的‘整体观—大综合’方法论”;代表西方文明的西腊文明“其主要思维方法,为解析法指导下的实验主义,特别在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哲学及其‘要从宇宙的最小砖块上探究宇宙本质’的方法论问世以后,更是如此。”
展开
精彩书摘
    也说“恐龙大灭绝”<br>    大家知道,恐龙是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突然灭绝的。它灭绝(包括许多陆生、海生的动植物物种的灭绝)的原因,系当代科学的一大谜。人们曾经设想过许多种灭绝原因,有说是恐龙爱吃的植物中含有大量生物碱,因长期食用导致体内生物碱蓄之过多中毒而死;有说是食物链崩溃,庞大的恐龙得不到足够多的食物维生所致;有说是气候突然变冷,使习于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生存的恐龙来不及适应,因而灭绝;有说是气候突然变热,以致不能适应温暖气候条件下的食物,食物链中断而灭绝。等等,不一而足。<br>    所有这些猜想,虽然提出时都有一定根据,但它们的一个共同问题是:都不能指出是什么原因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br>    目前,在全球传得较多较热的一种说法,是“灾变”。<br>    成千上万的、不同种属的古生物,都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整种群地消失了,这只能是大自然本身的一种灾变造成的。<br>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科学界对这一“灾变”的性质,已谈得很具体。其中一个较为吸引人、并已被“普遍认同”的说法,就是上述所谓“大陨石撞地说”。<br>    最早提出“大陨石撞地”猜想的,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德·劳本菲尔斯。他于1956年在《古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恐龙的灭绝:又一个新假说》的文章。文中提出,最后一批恐龙是在一个巨大的陨石落地后,被爆炸产生的强烈热空气所消灭。<br>    劳本菲尔斯的文章谈得虽具体,但存有诸多疑问:这全球短暂发生的“热劫”,为何会在杀死地面恐龙的同时,又使海洋中大量的浮游生物甚至一些底栖生物遭到灭绝?如果说,是因空气热到了沸点,海水的温度随之升高而杀死浮游生物,则那些同样躲于水中(而且还是大陆上一些浅浅的淡水层)的乌龟、鳄鱼等生物,为何得以幸免呢?再说恐龙种类很多,既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既然那些蜥蜴、蛇类能觅地藏身,躲过劫难,那恐龙为何又不论大小,无一能逃劫难?这都是问题。故不久,学术界推出了另一种新的“陨石撞地”假说。<br>    新假说的出现。一是受劳本菲尔斯假说的启发。二是源于一个叫“鱼黏土层”的薄薄一厘米厚地层中“铱异常”的新发现。<br>    在地球科学中,有一分支叫“地球化学”。这一学科,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中化学元素丰度的。20世纪上半叶,德国学者哥尔德施密特把岩石中的化学元素丰度研究,从地球扩大到了地外物质。在他的元素丰度表上,不仅列有每种元素在地球岩石圈中的丰度比,还列有该丰度与陨石中元素丰度的比较。比如,锂在地球上的丰度是65ppm,在陨石中的丰度为4ppm;铍在岩石圈中的丰度为6ppm,在陨石中的丰度是1ppm等。而其中,亲铁元素铱,在岩石圈中的丰度仅为0.001ppm,但在陨石中却高出几百倍。为0.65ppm。<br>    德国学者的研究,成了“陨石撞地说”得以成立并风靡世界的强有力依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学者阿佛雷兹对在意大利古比奥小镇发掘出的鱼黏土层的样品进行的测定,他测到了最高值竞达10ppm的铱含量,高出地球岩石圈正常值一万倍!<br>    掌握了这个“铱异常”的事实,科学家们便推测:这,是不是意味着在那一厘米厚鱼黏土层形成的地质时期,地球上发生了某个会造成“铱异常”的异常事件?这一想,人们便联想到劳本菲尔斯当年提出的假说,认为这个“异常事件”很可能就如其说,是有那么一块大石头撞地。而这块大石头含铱量特高,由它带来了含铱烟尘,使之飘落全球,形成了今日所见之铱异常层。<br>    ……
展开
目录
“哥本哈根博弈”实质<br>关于“争论”<br>“环境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br>情况在发生变化<br>博弈——“气候”议题进入联合国以后<br>失落的欧洲<br>美国人“恍然大悟”<br>如何评价哥本哈根大会<br>析“世界末日”论<br>“现代升级版”的妖魔化<br>对“环境”妖魔化的三部曲<br>还有更“科学”的<br>也说“恐龙大灭绝”<br>又见“给美国总统颁奖”<br>小  结<br>被“三大谬误”严重扭曲的当代地球科学<br>地球演化的“动力机制”之误——从印度洋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谈起<br>地壳板块的“漂移”之误<br>地球几十亿年的“均变”之误<br>问题的核心——思维方法<br>虚伪·霸道·反科学——一个不好理解,但又必须打破的“主流”科学现象<br>地球演化真相揭秘<br>从王鸿祯院士的一篇论文说开去——关于<br>“不要迷信西方”的观察依据<br>奇异的海底扩张<br>对“海底扩张”的两种不同解读<br>“海沟构造带”与“地壳消一长平衡”<br>海沟静悄悄<br>四点不对应<br>“贝尼奥夫带”在喊冤<br>没有被“消一长平衡”意味着什么?<br>意外而惊讶的两组“地学对应现象”<br>隐藏于“间冰期高温”背后的“神奇”<br>在美国人的真实发现之后,世界“继续被忽悠”<br>“哥本哈根博弈实质”再认识<br>水之秘——关于全球海洋中的“水多水少”<br>一个有关“水”的困惑——“300万年前全球海平面下降2000米”之谜<br>海底峡谷末端的“浅海相”地层——地球膨胀的又一证明<br>一组“岛屿沉没”资料所揭“小岛国被淹”之秘<br>相关性·骗局·产业转型之路<br>捏造的“科学共识”<br>丝毫也不存在的相关性——“碳排放”与“气候升温”<br>确切存在的另一种相关性——“碳陷阱”与普通百姓生活<br>概念运作一忽悠经济——当代经济运作的新发展<br>一个极不高明的“21世纪政经战略”<br>“‘碳减排’是双刃剑”,其运作中存在着误区与风险<br>中国的产业转型之路<br>反思人类文明<br>20世纪一个被忽略的文化反思<br>21世纪的最大忧患<br>发达的西方国家,你何时可以超越自己?<br>转移世界焦点的无益之举<br>西方知道什么叫“中国价值观”吗?<br>中国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什么?<br>当代世界,出现问题的核心与根本<br>拯救21世纪<br>拯救21世纪<br>建立科学的演化观<br>辅以完备的方法论<br>追求共同的发展目标:公平正义,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可持续——<br>展望——一场必然要到来的“21世纪新文化运动”<br>结束语:中国的责任与义务<br>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杨槐地学研究成果的评审结论报告<br>后记:今生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