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时间是什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0889
  • 作      者:
    (日)池内了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时间是什么》图文并茂,制作精致。受众定位为对科普感兴趣的学生,辐射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增长知识面的家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时间是什么》追溯了科学家们如何以许多藏有时间的自然为对象,用了怎样的方法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时间呈现出来。石块也好细胞也好宇宙也好,其中都充溢着时间。时间是不可思议的存在。面对它一刻不停的流逝,人们总是有时希望它停止,有时又希望它尽快过去。可是不管怎么说,时间都在毫不留情地往前走,它的脚步似乎永远不变。可但是当人们看到通过影像被凝缩或是被拉长的时间,又会有种错觉,仿佛时间是可以自由操纵的东西。可以说,本书是时间科学的进程,也是对物质中所刻录的时间进行解读的历史。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体会到,人类是在许多种时间的组合之中生活。
  全年龄无差别阅读推荐。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时钟上有短针和长针,还有秒针,各自以不同的速度绕行。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钟有六十秒(之后将说明为什么这样规定),与各个时长相对应,指针的移动速度也有所不同,从指针的移动可以让我们切实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我们用时钟这一手段来表现客观流逝的时间,使它能够被看到。
  身体是时间的感觉器
  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我们仿佛也能感觉到时间的流动,果真是这样吗?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心跳,看到鸟儿飞过天空,听到虫鸣,稍微活动一下脸庞,难道不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变化感觉到时间吗?于是,人们认为,我们通过感知心脏的节拍数,鸟的位置变化,虫鸣的抑扬(旋律),表情的变化等等前后的差异,来大致推测时间。在不觉间,身体记住了时间流逝的感觉,使脑部的活动受到锻炼,变得能意识到时间。可以说,我们和时间密不可分(或许也正是因为过于密不可分,反而不懂得它吧)。
  现在,CD里放着莫扎特的音乐。音乐(和虫声一样)最忠实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正因为旋律追赶着时间迭起,才形成了音乐。在漆黑一片之中听音乐,突然,音符停止,陷入沉默,或是持续奏响同一个音符,这究竟是音乐的停顿,还是时间的停止,大概没法分清吧。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呼吸或心跳之类身体的节奏以及大脑来感觉时间,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认为时间停止了,只是如果撤除掉这些感觉,当音乐的变化完全停止时,或许你会产生时间停止的错觉。
  在这个意义上,也许我们可以说,听声音的耳朵是将时间的经过忠实地再现的器官。与其相对,眼睛是同时获取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器官。当我们注视“画像”(绘画或照片)的时候,既认识了空间的广度,也撷取了时间的一瞬。
  另一方面,观看时间的经过,则构成了“影像”(电影或录像),通过不同画面的连续展开,可以观看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如果画面静止在同一幅,一切都纹丝不动,那么肯定会让人觉得所观看的是时间停滞的世界。要是这种情况持续了较长时间,大概会认为是机器故障了吧。因为,观看影像的感觉是以“读取时间的流逝”这种心情为背景的。正是这样,我们用耳朵和眼睛来捕捉结合了时间和空间的世界的模样。失明或失聪的人们擅长用替代耳朵或眼睛的方式(触摸,捕捉微妙空气变化的肌肤感觉,或是在脑海中想象和造型的能力),以全部身心来感受时间或空间。
  伸缩的时间
  我们认为,时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通用的,客观存在的。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间,就无法决定上课的时间或约定见面的时间,电气列车或新干线的时刻表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也有人质疑说,真的是这样吗?爱因斯坦虽然没有怀疑时间呈规则的流动,但他对人们是否共同拥有同样的时间做了思考。为此,他仔细考虑了我们如何凑拢时间,并发现,人运动的时候,时间的流速会发生变化。本来,这个时间差非常之小,所以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到。但爱因斯坦做出预言,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间差会增大,并通过实验成功地加以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小白鼠在一天中可以急忙地奔跑不休,蜜蜂一秒钟可以振翅达到三百多下。我们人类就无法那么快地活动。可是,大象或牛则是慢悠悠地踱步,悠然地进食。看着它们,让人感觉直想打瞌睡。和人类相比,似乎小白鼠和蜜蜂的时间流逝得快,大象和牛的时间流逝得缓慢。实际上,如果查一下每秒钟的心跳次数,就会发现,小白鼠和蜜蜂的心跳次数较多,大象和牛的心跳次数较少。所以,各种动物的时间流速可能不一样,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时间感觉来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听说过,宇宙有一百三十七亿岁,地球有四十六亿岁。你可能也知道,生命是在三十八亿年前产生的,恐龙是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灭绝的。我们的人生最多不过一百年,所以即便听说一亿年或一万年这样漫长的时间,也没什么概念。甚至可能产生疑问,那样长的时间是怎样测出来的,为什么值得相信?因为这和我们平时的时间感觉不一致。普遍认为,所谓的时间,其中包含了日常感觉到的时间和历史累积的时间。一亿年这样的时间过于漫长,没法感知,但只要有依次的证据呈现出来,就能明白经过了多长的时间。人类还能够客观地捕捉时间。感觉上人类以外的动物看来似乎是只活在“当下”这个时间里,大概可以说,人类是能够将过去的时间复原的唯一的物种。
  像这样,我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时间感。那么,各种时间究竟是怎样被决定的呢?P12-18
展开
目录
序章
第1章  时间的感觉
身体是时间的感觉器
伸缩的时间

第2章  物理时间
决定时间的第一步
时钟的发明

第3章  确定时间法则的历史
时间的间隔
年历
日本的年历
日本的时间的规定
标准时
从前的叫法

第4章  大自然刻下的时间
生物的节律
宇宙的节律

第5章  测量过去的时间
宇宙的时间
地球和生物的时间
生命的分子时钟

第6章  动物所固有的时间
动物的体温和必需的能量
动物的体重和寿命
动物的体重和脉搏的周期
动物固有的时间

第7章  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快速运动,则时钟走得慢
时间机器

第8章  心理时间
时间窃贼
心理时间的多种多样
最后的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