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统筹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3629
  • 作      者:
    朱国林等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统筹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阐述了统筹的基本理论,系统考察了统筹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地位与特征以及与其他多学科的关系,界定了本学科的研究目的、任务与方法,论述了研究对象、依据和形态,重点阐述了统筹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实现技术与综合评价。应用篇重点探讨了在安全与发展战略、领导与决策、组织与指挥、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体等实践中的统筹思路与方法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朱国林,1941年1月出生,1961年6月参军在沈阳部队,1976年7月先后调入军政大学、后勤学院、国防大学任教。1999年6月退休。技术五级、军事学教授。 在数十年军队和高等军事院校工作中,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将军事理论深化与拓展。作为军事后勤学科带头人,曾先后主笔、主编近千万字军事后勤教材。担任全军军事统筹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于1999年4月担纲主笔完成了全军“九五”科研课题—《军事统筹学》学科的创立任务,填补了军事学理论体系的空白,并于2004年被列为全军计算机专业自考教材。任教期问,先后有近20余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军内等级奖。2000年7月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全军军事统筹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兼该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在战略、统筹与管理方面有较深的理论造诣。曾策划有关国防教育主题公园、“中华魂乐园”、“城乡一体化”等方案。2003年5月北京科技咨询协会授予注册咨询师(决策咨询)。列入《军队管理学术研究人物名录》和《全军名师大典》。
展开
内容介绍
    《统筹学》作为成功者生存发展之道、领军人物的智力支撑,它根植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吸纳了中西方优秀思想的精华,集中数十位同行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把握多差异动态平衡规律、运用多系统协调发展模式和多侧面统一筹划方法,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常常用到“统筹”这一词汇,诸如统筹全局、统筹规划、统筹兼顾、统筹安排、统筹协调、统筹解决,还有社会统筹、医疗统筹等等。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就是说,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中国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用“统筹兼顾”这一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问题。实践表明,搞好利益协调是统筹兼顾的关键。统筹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的思维活动;兼顾是一种组织合理化和方案最优化的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实际上是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与全国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不断的整合、优化和协调的过程。<br>    ……
展开
目录
基础篇——继承传统 弘扬创新<br>第一章 统筹思想的萌生<br>第一节 统筹的基本含义<br>第二节 统筹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br>第三节 统筹运作的主旨<br>第四节 统筹的思维特征<br>第五节 统筹的实践特征<br>第六节 统筹的实践意义<br>第二章 统筹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完善<br>第一节 现代社会实践呼唤统筹理论<br>第二节 统筹理论体系的形成<br>第三节 统筹学的学科特征<br>第四节 统筹学科的研究任务<br>第五节 统筹学科的发展趋势<br>第三章 统筹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br>第一节 统筹与谋略的关系<br>第二节 统筹与运筹的关系<br>第三节 统筹与管理的关系<br>第四节 统筹与系统工程的关系<br>第五节 统筹理论同其他多学科理论的关系<br>第六节 实践中运用统筹理论须注意的基本问题<br>第四章 统筹的基本对象<br>第一节 统筹主体<br>第二节 统筹客体<br>第三节 统筹环境<br>第四节 把握统筹对象的基本问题<br>第五章 统筹的基本依据<br>第一节 统筹的核心依据<br>第二节 统筹的内在依据<br>第三节 统筹的外在依据<br>第四节 实现统筹活动的“大统一”<br>第六章 统筹的基本形态<br>第一节 统筹研究<br>第二节 统筹规划<br>第三节 统筹安排<br>第四节 统筹研究、统筹规划与统筹安排的关系<br>第七章 统筹的基本原理<br>第一节 结构匹配原理<br>第二节 活性协同原理<br>第三节 差异平衡原理<br>第四节 全息聚合原理<br>第五节 互补互促原理<br>第六节 协调发展原理<br>第七节 统筹原理的实践应用<br>第八章 统筹的基本规律<br>第一节 组成效用规律<br>第二节 环境适应规律<br>第三节 广差异全相容规律<br>第四节 节奏协调规律<br>第五节 随机适度规律<br>第六节 统筹规律的实践应用<br>第九章 统筹的实现技术<br>第一节 统筹实现技术的含义<br>第二节 统筹活动的基本程序<br>第三节 正确采集与处理数据<br>第四节 统筹的多种操作技术<br>第十章 统筹的综合评价<br>第一节 统筹综合评价的基本含义<br>第二节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br>第三节 统筹评价的基本要点<br>第四节 统筹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br>第五节 统筹综合评价应把握的问题<br>实践篇——勇于实践 注重效用<br>第十一章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br>第一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的定位<br>第二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的模式<br>第三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的程序<br>第四节 安全与发展战略的反思与调整<br>第十二章 领导与决策统筹<br>第一节 领导与决策统筹要素<br>第二节 领导与决策统筹的权限边界<br>第三节 提高领导决策统筹的艺术水平<br>第四节 增强领导决策统筹的素质<br>第十三章 组织与指挥统筹<br>第一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基本含义<br>第二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一般原则<br>第三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基本要点<br>第四节 组织与指挥统筹的能力培养<br>第十四章 管理与服务统筹<br>第一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重要意义<br>第二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基本特征<br>第三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原则<br>第四节 管理与服务统筹的要点<br>第五节 管理与服务的统筹活动<br>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统筹<br>第一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反思<br>第二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原则<br>第三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要点<br>第四节 社会保障统筹的运作机制<br>第十六章 教科文卫体统筹<br>第一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含义<br>第二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价值取向<br>第三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要点<br>第四节 教科文卫体统筹的创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