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阳光普照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成立。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切都需从头建设。当时的中国只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医学科研机构仅有4所,全国专职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仅有300人。然而,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我国医学科技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可以说医学科技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60年来,自无到有、从落后到迎头赶上,直到今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br> (一)发展历程<br> 虽然,诚如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J.Need ham)指出的那样,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源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尤其“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不幸的是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文化惨遭蹂躏,科技也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然而,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励精图治、千辛万苦,直至今天取得辉煌的成就,回顾起来,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道路颇为曲折,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平稳发展以及快速发展三个阶段。<br>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br> 旧中国是一个“烂摊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传染病、寄生虫病肆虐,人们营养不良,平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政府英明果断地采取了发展医疗卫生体系的战略。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我们必须“提高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950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卫生工作原则,1952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强调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为在我国人民健康状况得到基本改善之后,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奠定基础,接着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我国医学科技事业开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在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下,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很快得到改善,到80年代初,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上升至67.9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至34.7‰。纵观这一时期医学科技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