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9041
  • 作      者:
    刘德培,李立明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2010》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年度系列报告《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的第一本,对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医学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并选择重点主题进行评述;同时,在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情和医学科技发展趋势,对我国医学科技发展进行展望。充分发挥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咨询作用,引领医学科技发展方向,支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国家有关决策提供参考。<br>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2010》可供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药学等医学科技相关领域、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研究开发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949年10月1日,阳光普照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成立。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切都需从头建设。当时的中国只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医学科研机构仅有4所,全国专职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仅有300人。然而,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我国医学科技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可以说医学科技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60年来,自无到有、从落后到迎头赶上,直到今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br>    (一)发展历程<br>    虽然,诚如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J.Need ham)指出的那样,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源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尤其“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不幸的是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文化惨遭蹂躏,科技也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然而,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励精图治、千辛万苦,直至今天取得辉煌的成就,回顾起来,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道路颇为曲折,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平稳发展以及快速发展三个阶段。<br>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br>    旧中国是一个“烂摊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传染病、寄生虫病肆虐,人们营养不良,平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政府英明果断地采取了发展医疗卫生体系的战略。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我们必须“提高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950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卫生工作原则,1952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强调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为在我国人民健康状况得到基本改善之后,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奠定基础,接着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我国医学科技事业开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在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下,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很快得到改善,到80年代初,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上升至67.9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至34.7‰。纵观这一时期医学科技发展。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医学科技发展回顾<br>一、我国医学科技发展概论<br>(一)发展历程<br>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br>2.平稳发展阶段(1978-1999)<br>3.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9)<br>(二)卫生科技教育情况<br>1.医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br>2.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br>3.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初步形成多层次、多规格的医学教育体系<br>4.医学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br>5.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迅速开展,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完善<br>(三)医学科技奖励政策及各种奖励的获奖情况<br>(四)科技论文及科技专利分析<br>主要参考文献<br><br>二、医学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回顾<br>(一)概述<br>1.基本概念<br>2.医学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的发展历程<br>3.医学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的主要特点<br>4.医学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的作用<br>(二)医学科技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br>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br>2.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br>3.卫生行业中长期规划<br>(三)医学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br>1.根据科技和卫生事业发展方针,制定医学科技相应政策<br>2.围绕医学科技活动过程,加强管理制度建设<br>3.针对疾病防治特定需求,出台相关领域法律规章<br>4.结合医药卫生技术发展需求,制定政策法规文件<br>5.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措施<br><br>三、基础医学进展回顾<br>(一)总体发展历程<br>(二)主要分支学科发展历程<br>1.解剖学科<br>2.生理学科<br>3.病理学科<br>4.病理生理学科<br>5.药理学科<br>6.免疫学科<br>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br>(三)研究现状和取得的重要进展<br>1.基因组医学<br>2.转化医学研究<br>3.基础医学各分支学科领域之间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br>4.系统生物学与整合医学<br>(四)发展需求和趋势<br>1.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模式的根本转变<br>2.基础医学研究的重点转移<br>3.促进基础医学的转化性研究<br>4.加强方法学、新技术和新概念的研究<br>(五)措施建议<br>1.夯实工作基础,建立研究体系,提高创新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br>2.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加强管理,克服拼盘现象<br>3.完善科学评估的政策与措施<br>4.注重关键技术平台的整合与集成<br>5.加强生物样本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建设<br>6.加强医学伦理观念与监督意识,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br>7.注重转化医学研究<br><br>四、预防医学进展回顾<br>(一)历程回顾<br>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br>2.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9)<br>3.健全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br>(二)重点领域科技成就与进展<br>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br>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br>3.妇幼卫生<br>4.营养与食品卫生<br>5.环境卫生与职业病防治<br>(三)未来需求与发展趋势<br>1.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br>2.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健康促进将是未来预防医学发展的核心<br>3.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热点<br>4.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得到更多的重视<br>5.“人人健康”的预防保健政策和策略的发展将更加重要<br>6.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向以交叉综合为主的方向发展<br>7.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和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br>(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br>1.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br>2.对策建议<br>主要参考文献<br><br>五、临床医学进展回顾<br>(一)发展历程<br>1.临床诊疗机构设置模式实现了从“综合”到“综合+专科”到“综合+专科+社区”的转变<br>2.临床学科不断增加,科室设置逐渐细化<br>3.临床医学人才数量由少到多,素质不断提高<br>(二)取得的成就与进展<br>1.临床医学理念从经验向循证转变<br>2.临床医学从相对独立转向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与融合<br>3.临床诊疗逐步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br>4.诊疗新技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广泛应用<br>5.重大疾病临床科研不断取得突破,诊疗能力显著提高<br>6.疾病诊疗取得长足进步,部分紧跟国际前沿<br>(三)临床医学发展趋势<br>1.病毒感染性疾病、老年疾病、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逐渐成为内科关注的主要疾病<br>2.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康复将占有更重要的位置<br>3.基因研究为病因研究、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br>4.微创技术与影像技术不断扩大传统外科的治疗范围<br>5.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妇、产、儿科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br>6.显微技术与医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诊疗开辟新途径<br>(四)存在问题、挑战与对策<br>1.存在问题与挑战<br>2.对策<br>主要参考文献<br><br>六、药学进展回顾<br>(一)发展历程<br>1.艰苦创业,奠定我国现代药学科学发展的基础<br>2.联合攻关,实现药学研究的突破<br>3.奋起直追,药学科学全面进步<br>4.充分重视,药学科学面临新机遇<br>(二)取得的成就与进展<br>1.药学教育和药学学科全面发展<br>2.新药研发<br>3.创新能力全面提升<br>4.药物质量水平不断提高<br>(三)发展展望<br>主要参考文献<br><br>七、中医药学进展回顾<br>(一)发展历程<br>1.中医药发展的历程<br>2.中医药学科发展概况<br>(二)取得的成就与进展<br>1.基础研究<br>2.临床与应用研究<br>3.中药研究<br>4.民族医药研究<br>(三)发展趋势分析<br>1.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br>2.个体化的诊疗体系<br>3.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和方法<br>4.丰富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br>5.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br>6.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br>(四)存在的问题<br>1.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现代科技含量较低<br>2.缺乏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br>3.学科的现代科学基础相对薄弱<br>4.“以病为本”的办院观念和模式的束缚<br>5.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br>6.中医药政策法规尚待完善<br>主要参考文献<br>八、医药生物技术进展回顾<br>……<br>九、生物医学工程进展回顾<br>第二部分 2009年我国医学科技进展与专家评述<br>一、2009年我国医学科技进展<br>二、2009年我国医学科技奖励获奖情况分析<br>三、专家评述<br>第三部分 “健康中国2020”科技战略<br>一、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趋势<br>二、我国医学科技发展基础情况<br>三、我国医学科技发展需求分析<br>四、我国医学科技发展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