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教育与农村智力流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84904
  • 作      者:
    彭拥军著
  • 出 版 社 :
    湘潭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彭拥军,1969年生,湖南宁乡人,博士,民革党员,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师从潘权懋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进入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现于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吴康宁教授做博士后研究,专攻教育社会学。
  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资助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博后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国家“211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
  出版(含参编)著作和教材《科研论文写作技巧》、《中国教育发展的宁波模式》、《教育学新编》、《心理学新编》等5部。曾在《高等教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江苏高教》等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农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其对人才的吸引和吸纳能力在政策驱动和农村自身发展拉动等多重力量作用下逐步增强,并向更宽广的领域扩展。也就是说,单纯的智力输出型的农村社会流动开始向智力回流形态转向。基于以上认识,作者彭拥军越来越倾向于把农村社会流动用农村智力流动这一新概念来替代,这种立场是作者在《现代教育与农村智力流动》中试图表达的核心观点。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中性立场:公允立论的价值之途
  价值中立是很多研究期望达成,但事实上,它是难以,甚至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这就像墨菲在对印第安人的田野研究中发现客观真实性难以达成所发出的感慨那样,“我与我的妻子不是在研究一群印第安人而是一群印第安人围绕着两个美国人类学家,我们用被他们的意义和知觉改变了的目光观察他们;他们成了我们主体性的一部分。就我们利用这种主客体结合的程度而言,可以说我们的田野工作是‘反身的”一。笔者所说的中性立场.是指教育研究既要立足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又不能仅仅以某一种社会、某一种文化的标准来作为研究的唯一标准,必须用变化的、宽容的和尊敬的态度去对待其他社会、其他文化和整个世界。
  就教育研究而言,我们不妨以教育的本土化为例略加说明。所谓本土化其实就是民族化或国家化,它要求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体现、保留和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和优点。教育本工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国家与民族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要弘扬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吸收外来文化、制度时,找到其现实的生长点和合理的切人点。但本土化不等于狭隘的民族优越主义、沙文主义,不是建立在贬低异域文化的前提下,而是建立在保存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使每一种文化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
  教育的本土化,要求在审视教育时,要考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和独特经历,谋求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就我国而言,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注重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中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或者说建立一种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的、具有特定面貌的教育系统。教育的本土化要求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都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在遵循教育发展的共同逻辑的同时,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提取本国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根本国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发展战略,不能照搬洋教条,在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时,要找到转化外国经验的固着点、切人点和生长点.①
  ……
展开
目录
引言 借助合理路径:呈现教育研究的社会学意味
第一章 明晰立场:农村智力流动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农村智力流动问题的研究立场
第二节 农村智力流动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农村智力流动研究将呈现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寻求理论支点:农村智力流动的学理支持
第一节 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农村智力流动的社会功用
第三节 智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第三章 假道权力:新农村政治精英的教育路径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的风生水起
第二节 成为公共人物的村官吴奇修
第三节 平头“村官”中的成功探索者
第四节 大学生村官现象的社会思索

第四章 融通财富:经济精英的教育再造
第一节 城边村里的云梦山庄
第二节 不一样的成功养鸡经
第三节 “花花世界”中的花王朱应雄

第五章 夯实教育基础:农村智力流动的文化支持
第一节 农村智力流动的典型表达:会宁效应
第二节 农村教育城里办的探索者:曾国藩实验学校
第三节 智力流动的文化寻根:办好为农村服务的幼儿园
第四节 智力流动的源头活水:状元文化浸染的农村教育

第六章 期待与现实之间:农村智力流动的社会学思考
第一节 农村智力流动的社会关怀
第二节 农村智力流动的教育关怀
第三节 农村智力流动的政策关怀
第四节 实现从智力输出到智力回流的转变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