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模糊偏好形成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8046
  • 作      者:
    王志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志远,男,1974年生,汉族,河南襄城人。2005年6月毕业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广西创造学会副秘书长。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模糊偏好形成的主观发生机理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入选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获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要从事行动逻辑与决策逻辑、公共选择、博弈方法及应用等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模糊偏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于行动主体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选择理论的全部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释的现象之一,要数模糊偏好的形成了。自偏好概念提出后的整个历史,鲜有人对模糊偏好的形成机制进行过探索。然而,模糊偏好形成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是不容回避的,它关系到选择理论及其架构的稳定性,结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研究丛书:模糊偏好形成机制研究》根据知识图谱技术对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分析,以行动逻辑与决策逻辑的基本方法,透过对偏好、效用、认知世界等选择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分析与厘清,重新探讨了行动主体认知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证了偏好的存在性,并且基于逻辑原子主义提出了模糊偏好形成的原子偏好理论,针对性选择中存在的循环问题,建构了分布式偏好理论的一般框架,最后探究了个体偏好何以形成群体模糊偏好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现代选择理论特别是形式化的理论中,考察偏好的形成涉及计算或对比。计算需要对事物(方案)进行量化,把相关的因素转变成可计算的成分,作为进一步推理的根据。比起计算来,对比显得宽泛许多,在选择中,行动主体可能通过别的因素对事物进行对比,如凭直觉、信念、信仰、下意识、潜意识等就可以做出事物间关系的比较,形成行动主体的偏好。其他的如运用色彩对比可以在两幅画间做出断定,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发生体,从而做出判断等等。如果把对比也纳入计算范畴的话,那么,计算的方法需要重新确定,以便适用于那些看似不可计算的因素。从广义上来看,偏好是基于计算的。
  因此,本书认为,在选择中,偏好是指基于潜藏在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理性的行动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决策的实际情景,通过某种计算而对备选方案进行的排序①。它分为模糊的和清晰的,模糊偏好在一种程度上表达了行动主体对事物间关系判定一种不确定性或者犹豫性。
  3.2.2 模糊偏好
  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不过人类总是想提高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精确性,试图用精确的成分来刻画模糊的现象,以便做出理性的说明。
  一般来讲,事物或事物间关系模糊性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个体或人类的认知水平、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偏好、出于简化的有意处理。其中最后一个方面似乎是来自于科学的一种通行做法,在通常情况下,做出这种处理的原因是精确性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多余的,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方向盘上标出刻度,因为司机仅凭经验或根据实际就做出相应的转向动作,而不必在转向之前,计算出需要向哪个方向转动方向盘多少度。尽管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足,导致对事物的判断出现不确定性,但是,人类的选择中,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完全搞懂了这个世界后才做出行动。这样,导致行动主体对事物或事物间关系模糊性判断的因素主要在于个体或人类的认知水平和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偏好这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行动主体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认识事物的。就是说,在选择中,行动主体根据自己认知世界中的认知状态来确定事物间的偏好关系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新知识如果没有进入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的话,那么他还是根据自己当下的认知状态做出判断的。这样,由于不同的行动主体具有不同的认知状态,他们所形成的事物偏好也是不同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行动主体需要通过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才能做出整体的判断,这样,就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些方面事物间存在某种偏好关系,而其他方面存在其他的偏好关系,最终会导致事物在整体上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情况,而是亦此亦彼,这种情况是模糊性的来源。
  对于群体而言,由于群体中成员认知状态的不同,其成员所形成的事物间偏好关系也是不同的,所以,通过群体的某种计算,对事物间关系的判断也会出现亦此亦彼的情况,完全的一致性即非此即彼的情况很少发生。另外,行动主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在选择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将事物间偏好关系引向模糊的诱因。
  人类思维中与生俱来地存在着模糊性,就事物(方案)间的偏好来讲,更是如此①。在选择中,由于评价事物的不同因素中行动主体心中存在着冲突②,行动主体在选择中会表现出模糊的偏好。另一方面,人类不善于赋予不相关权重,也不善于同时评价数目过大的事物(方案)③,也是模糊偏好产生的重要原因。
  模糊偏好是指行动主体所确定的事物间的偏好关系,不是一种完全的非此即彼的偏好关系,而是一种亦此亦彼的偏好关系。就是说,如果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那么,一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或无差异于另一事物,而另外一种程度上却是相反的,或者,一事物在某些方面优于或无差异于另一事物,在其它方面则相反。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1.1 模糊现象普遍存在的世界
1.2 模糊偏好形成问题的凸显
1.3 模糊偏好研究的概貌
1.3.1 国外研究概貌
1.3.2 国内研究概貌
1.4 本书的学科贡献
1.4.1 学科理论意义
1.4.2 学科应用价值
1.5 本书的研究进路及架构
1.5.1 研究进路
1.5.2 本书基本架构
1.6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6.1 对行动主体认知世界重新进行了划分
1.6.2 论证了偏好的存在性
1.6.3 提出了模糊偏好形成的原子偏好理论
1.6.4 以分布式偏好理论克服了选择中的循环性问题

第二章 模糊偏好研究的可视化模式分析
2.1 分析方法及数据
2.1.1 知识图谱
2.1.2 分析工具
2.1.3 数据来源
2.2 模糊偏好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分析
2.2.1 模糊偏好的研究前沿——主题词分析
2.2.2 模糊偏好的知识基础——引文分析
2.2.3 模糊偏好的科学共同体——共作者分析
2.2.4 主要研究领域分析
2.2.5 重要被引期刊分析

第三章 偏好、效用、认知世界与选择
3.1 理性选择的基本假定
3.1.1 最大化(Maximization)
3.1.2 效果论
3.1.3 个人行为趋向
3.1.4 无限智慧
3.2 偏好与选择
3.2.1 什么是偏好
3.2.2 模糊偏好
3.2.3 逻辑与偏好的表达
3.2.4 二元关系与偏好
3.2.5 模糊关系与偏好
3.3 广义效用假定
3.3.1 传统效用假说的缺陷
3.3.2 广义效用假说
3.3.3 基本推论
3.3.4 广义效用与偏好
3.4 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划分
3.4.1 基于潘天群三分认知世界的选择关系刻画
3.4.2 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

第四章 偏好形成的两种直观刻画
4.1 主客观状态与模糊性的产生
4.1.1 模糊性与模态刻画
4.1.2 进一步的说明
4.2 基于优选论的偏好刻画
4.2.1 优序与偏好
4.2.2 信念与偏好
4.2.3 优先序的变化与偏好
……

第五章 单主体模糊偏好的形成
第六章 群体模糊偏好的形成
第七章 个体偏好到群体偏好的合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