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主体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的分析:based on analysis of subject philosophy of Marxism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5921
  • 作      者:
    陈怀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怀平,1980年生,湖北利川人,土家族,博士,副教授,长安大学中国特色理论教研部主任,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者。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文化产业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合作出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研究》《文化产业学》等著作6部,主持教育部、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在《政治学研究》等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荣获陕西省和西安市等颁发的科研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主体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的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劳动政治论”、“人本政治论”和“主体生成论”等理论为立论基础,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方法论原则,从政治主体“本质规定”、“历史演进”、“逻辑形态”、“张力结构”、“价值诉求”、“实践生成”六个维度全方位透视了政治主体的相关问题,并最终落脚于“政治主体建构的中国语境”,以期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政治主体建构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思想,人类实践可逻辑地分为认知实践和改造实践两种基本形态。同时,从事实践不仅构成了主体存在的价值,而且也是主体存在的表现。因此,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样包括认知型实践活动和改造型实践活动两个层面。在认知型实践中主要包括对主体自身地位和价值的确认,以及在改造型实践中对各种政治现象的分析和对政治实践规律的把握;而改造型政治实践则主要指对现存政治关系的变革,从而实现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无论是认知型政治实践还是改造型政治实践,都必须反映主体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主体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政治实践就没有政治主体,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的存在方式①。政治主体不是一个存在性命题,而是一个活动性命题,没有政治实践的历史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政治主体的历史存在。一方面,政治主体只有在政治实践中,通过对政治客体的能动改造,才能表征其主体的特性,即能动性。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通过对政治方法的综合创新,用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断改造或影响现存的政治关系,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可见,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物质场域。另一方面,表征政治主体内在规定的政治主体性,是在政治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性的生成机制”①,没有政治实践的历史发展,就不可能有政治主体性的历史完善。因此,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的物质存在方式,也表征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的存在基础和力量源泉。
  其次,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是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改造者的统一体。“政治主体……既支配政治又被政治支配,从而构成了能动与被动相统一的政治人格”。②政治主体的本质是人,人虽然具有政治属性,但并不表征着人必然要过政治生活,也并不必然是“政治人”。人只有进入政治场域,参与政治实践并承担和改造政治关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主体。一方面,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主体必然处在一定的政治关系格局之中,这种政治关系有可能是历史的遗存(如传统的等级政治),也有可能是现存的政治制度的限定。在现代政治中,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政治关系格局之下,都是现存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承担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的必然逻辑,也是改造政治关系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主体在政治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诉求主导下,必然要求改变现存的政治关系,以增进自身对社会价值资源的占有。为此,处于不同地位的政治主体必然通过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等政治实践行为,对现存政治关系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对价值资源配置格局的妥协与认同。“在阶级对立社会……对立阶级便构成了传统政治时代最基本的政治实践主体。”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政治主体研究的价值定位
二 政治主体研究的历史逻辑
三 政治主体研究的理论坐标
四 政治主体研究的逻辑空间

第二章 政治主体的本质规定
一 政治主体的科学内涵
(一)政治主体的实践维度
(二)政治主体的能动维度
二 政治主体的基本属性
(一)政治主体的自然属性
(二)政治主体的社会属性
(三)政治主体的精神属性
三 政治主体的主要特征
(一)自主性与为我性统
(二)能动性与创造性统
(三)自由性与意志性统

第三章 政治主体的历史演进
一 群体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
(一)群体本位政治主体的形成基础
(二)群体本位政治主体的生成表现
二 个体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
(一)个体本位政治主体的形成基础
(二)个体本位政治主体的生成表现
三 社会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
(一)社会本位政治主体的形成基础
(二)社会本位政治主体的生成表现

第四章 政治主体的逻辑形态
一 个体政治主体
(一)个体政治主体的内涵
(二)个体政治主体的特征
(三)个体政治主体的类型
二 群体政治主体
(一)群体政治主体的内涵
(二)群体政治主体的特征
(三)群体政治主体的类型
三 人类政治主体
(一)人类政治主体的内涵
(二)人类政治主体的依据
(三)人类政治主体的特性

第五章 政治主体的张力结构
一 政治主体的内部张力结构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张力结构
(二)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结构
(三)认知与实践的张力结构
二 政治主体的外部张力结构
(一)国家与社会的张力结构
(二)公共与私人的张力结构
(三)权力与权利的张力结构
……
第六章 政治主体的价值诉求
第七章 政治主体的实践生成
第八章 政治主体建构的中国语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