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它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物的因素转到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关注人的欲望、感情、需求、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激励和引导,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彰显了企业中人的重要性,实质上为无为管理理论的产生、引入、接受和传播打下了深厚的认识根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引领下,东西方柔性管理思想被日本企业融会贯通,现代柔性管理由此形成。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它在学习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精华的同时,紧密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和实际,发展和创新出自身的民族文化。因此,与愈益提高的人才素质、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和网络等社会条件相适应,日本在吸收我国优秀的道家、儒家等柔性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管理中的制度建设、重视环境变化等合理思想,熔铸形成了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而成的现代柔性管理思想,为无为管理的
现代复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目前,我国传统的道家无为管理思想以其独特魅力,开始为人们所关注。道家无为管理的精髓在于,以组织的制度完善和管理者的守弱用柔为前提,通过举贤任能、群策群力,实现管理过程的清静无为,彰显管理价值的平等、公正、诚信、和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领域,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知识型员工的素质提升、能动性增强,以及管理者在专业上的弱势,使道家无为管理备受青睐。从经济领域看,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诸多内外部环境变化,众多企业尤其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型企业纷纷实施目标控制的无为管理。从政治领域看,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民满意度,政府在借助多元化的管理主体的基础上,通过顺遂人性的非强制方式激发社会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从文化领域看,教育管理部门尤其是负责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有用人才的学校,囿于其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积极推行管理改革.强调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尊重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采用激励、引导、暗示等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教师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東,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同时,强调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和因势利导,强烈地激发其创造性和能动性’减少管理者的硬性干涉,取得学生个人素质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学生价值与学校价值的共赢。
顺时者昌,逆时者亡。对于各类社会组织来说,无为管理是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制胜法宝。因此,加强无为管理的理论研究,推动无为管理的实践运用,是有志于管理进步的各方人士的共同追求。
……
导言
第一章道家哲学的管理学诠释
一、道家哲学的政治学解读
(一)道家哲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二)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內容
二、道家哲学的佛学格义
(一)道学与佛学
(二)道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三、道家哲学的管理学诠释
(一)对道家哲学进行管理学诠释的理论可能性
(二)对道家哲学进行管理学诠释的现实必要性
(三)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无为管理的理论发展
一、无为管理理论的产生
(一)无为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老子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原初构想
(三)老子弟子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无为管理理论的嬗变
(一)黄老学派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庄子学派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无为管理理论的系统总结
(一)《吕氏春秋》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初步整合
(二)《淮南子》对无为管理理论的系统总结
第三章无为管理的实践发展
一、无为管理的一度兴盛
(一)西汉初期无为管理兴盛的时代条件
(二)西汉初期无为管理兴盛的具体表现
二、无为管理的渐次衰落
(一)西汉之后无为管理的间或出现
(二)元朝以降无为管理的必然衰落
三、无为管理的现代复兴
(一)无为管理现代复兴的经济背景
(二)无为管理现代复兴的初步萌芽
第四章道法自然——无为管理的本体论
一、天地母:本原之道
(一)道的本原性特征
(二)万物的创生机制
二、道法自然:客观之道
(一)自然的本义
(二)道的客观性特征
(一)有无之辨
(二)贵无的方法论
三、逆向思维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思路
(二)无为管理的必然选择
第六章见素抱朴——无为管理的人性论
一、道性:人性的根基
(一)人性演化的基本路径
(二)人性理解的不同意境
二、素朴人性的三重表现
(一)素朴之德:人性的本然
(二)天然之才:人性的应然
(三)天生情欲:人性的实然
三、素朴人性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素朴之德与无为管理选择的可能性
(二)天然之才与无为管理选择的必要性
(三)天生情欲与无为管理选择的必然性
第七章和光同尘一一无为管理的价值论
一、和光同尘:道的价值
(一)道的和谐功能
(二)和谐:无为管理的价值追求
二、和光同尘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轻松:无为管理选择的个体价值
(二)曲成万物而不遗:无为管理选择的群体价值
第八章致虚守静与清静型无为管理
一、道性虚静
(一)管理者心性修养境界
(二)管理者心性修养方式
二、清静型无为管理的具体表现
(一)“不敢为”的无为管理
(二)“不私为”的无为管理
(三)“不妄为”的无为管理
三、无为管理与现代目标管理
(一)现代目标管理
(二)清静型无为管理与现代目标管理的契合
第九章尊道贵德与道德型无为管理
一、道与德
(一)德的含义
(一)现代影响力理论
(二)道德型无为管理对管理者影响力的提升
第十章道生法与法制型无为管理
一、道生法
(一)自然法
(二)法的生成过程
二、法制型无为管理的构设
(一)法家法治思想的吸纳
(二)正名审分型无为管理
(三)因道全法型无力管理
三、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必然
(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二)法制型无为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
第十一章君臣异道与用人型无为管理
一、君臣异道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演化
(二)阴阳相分
(三)君臣异道
(四)君道无为
二、用人型无为管理的原初构想
(一)知不知的能力认知
.(二)车轮毂辐的管理关系
(三)群策群力型无为管理
三、用人型无为管理的发展
(一)儒家无为思想的吸纳
(二)举贤仕能型无为管理
四、无为管理与现代柔性管理
(一)现代柔性管理
(二)用人型无为管理与现代柔性管理的融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