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54485
  • 作      者:
    吴宏岐著
  • 出 版 社 :
    暊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宏岐,1964年1月生,陕西省宝鸡市人。199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培养计划。现为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农史研究会理事、广东文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编委、《历史地理》编委。多年来从事历史地理学、历史环境变迁、中国地理学史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已出版《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历史地理研究》、《史记与中国地理》等著作多部,在《中国史研究》、《第四纪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以专题形式分别探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研究意义,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黑格尔地理环境理论的辩证分析,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若干理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历史地理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相关问题,同时又从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相结合的视野出发,以多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探讨了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互动、古代历史地理文献的考证与研究、多重证据法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碑刻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外史料与古旧地图文献互证法的应用等历史地理学方法论问题。
    《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涉及领域较广,可供历史地理学及史学理论、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专业师生和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919年,李仪祉发表了《森林与水功之关系》一文,提出了不能依靠培植森林来防止上中游地区泥沙流失的三个理由:①森林覆盖地面水分蒸发较少。“活物掩覆之地面,其蒸发固大于死物掩覆者矣。但森林掩覆之地面,其蒸发量则远不及草卉五谷所掩覆之地面也。”②森林覆盖地面雨水渗漏较差。“不毛之地,渗漉最多,而森林掩覆,实足以大减渗漉之量也。”③低原区森林增加雨量并不显著。“森林区中所以能增加雨量者,由其有低落天气温度之功,保持太空润湿之效,故湿气得易凝结为雨也。但此种功效,惟于山林之地易得,至低原则其效甚微。”今天看来,上述论断基本是错误的。现代科学观测试验表明,在湿润的热带和温带,林地与无林地节蒸发量不相上下,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地蒸发一般显著大于无林地。森林加上地面残落物及林下土壤具有较无林地大得多的留存雨水与渗漏、容蓄水流的能力①。更为重要的是,森林枝叶(包括地面上的落叶)可以减缓雨点对地面的直接打击,其根系对土壤有固结作用,从而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功效。李氏在森林防沙问题上未抓住本质,因而其文章发表以后,即引起了一些水利学家的异议,如王廷翰就指出,“造林之主要目的,原在节制泥沙,其重心不在径流不径流耳”②,显然与李仪祉持相反的看法。
    李氏早期在森林治黄问题上存在偏见和错误,但是后来随着实践的步步深入及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他愈来愈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早期的观点也逐渐有所松动。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9年,他在《指导永定河上游民众兴办灌溉工程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西北森林缺乏为永定河难治主因”,并设想如果“西北山野除农垦地外,尽成森林,永定河已治其大半矣”。永定河如此,黄河同样也不例外,“黄河之所以甚劣于扬子江者,以其含泥沙太多故也,泥沙之所以特多,一由于西北黄壤之广播,二由于西北地面秃露者多,蕃殖者少。故宜指导人民山间植林木,平原设沟洫,以节制洪水之泻,兼以汰除其泥沙”。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地学会、禹贡学会与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三、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新探索
一、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二、中国古代特种地图与地图模型的发展
三、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地理思想
四、从《圣武记》看魏源的军事地理思想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新探索
一、民国水利学家李仪祉的生物治黄思想及其启示
二、李长傅对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索
三、李长傅对南洋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
四、史念海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五、费孝通城乡社会发展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视野

第四章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研究意义
二、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再认识
三、黑格尔地理环境理论的辩证分析

第五章 关于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历史社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
三、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第六章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调适作用

第七章 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互动研究之一:隋唐关中地区的气候状况及其影响
一、中国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基本规律
二、唐都长安的驯象、驯犀情况所反映的气候状况
三、隋唐关中地区的温暖气候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第八章 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互动研究之二:公元5-14世纪吐鲁番地区居住生活方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一、关于古高昌国居室建筑形态的不同观点
二、高昌居室建筑特色相关证据的再研究
三、古高昌国居住风俗所反映的生态环境状况
四、窑洞与地穴:吐鲁番地区另外两种重要的居住生活方式
五、吐鲁番地区民居风俗的演变及其环境背景
六、几点基本结论

第九章 古代历史地理文献的考证与研究:以《水经注》的相关问题为中心
一、《水经·渭水注》所见渭河流域水文状况和竹林分布
二、《水经·河水注》所见两个历史地理问题

第十章 多重证据法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一、汉番禺城故址诸种说法商榷
二、“水坑陵”与汉番禺城方位的新推断
三、支持汉番禺城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的其他佐证
四、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与意义

第十一章 碑刻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清代广东地区的凉亭与凉亭施茶风尚研究
一、碑刻所见清代广东地区凉亭的地理分布特点
二、清代广东地区凉亭的社会公益功能
三、清代广东地区凉亭的义捐来源与凉亭施茶的运作机制
四、几点基本结论

第十二章 中外史料与古旧地图文献互证法的应用:清代广州至澳门内河水道相关问题研究
一、《中国丛报》所见由广州至澳门的两条水道
二、古旧地图中所见的“大黄滘”和“大黄滘”水道
三、近代西方文献所记广州城西南的“澳门航道”及船赛活动
四、《中国丛报》中所谓的“百老汇河”及其出口一带的岛屿和港口
五、《中国丛报》中所见的广州至澳门内河水道所经过的海关站
六、林则徐日记所见广州至香山的水道路线
七、《中国丛报》所见的前山水道和马骝洲水道问题
八、广州至澳门内河水道的完整航线和相关航行时间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