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读卖新闻》刊发了一则消息,标题为“日本为了‘复权’而拼命”。①该则消息是应对2月25日在墨西哥召开的二十国财长会议,为了确保日本的发言权,日本必须与“大国”——中国保持“提携”的关系,要在新兴国崛起的国际势力范围不断变化的格局之中谋求日本对外的缓冲地带,以防止被埋没的危险。
根据该则消息的报道,为了拓展这一计划,日本政府财务大臣安住淳早在2月19日就赴北京与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进行会谈,且围绕强化IMF资金计划希望与中国达成一致,并就中日双方推动直接以日元与人民币结算达成一致;到了22日,安住淳则与英国财务大臣联名投稿英国经济报纸,针对美国的新银行规则提出了看法,并表达了日本愿意与多国展开双边对话的愿望。之所以如此,正如该报道所指出的,乃是因为日本的“存在感”逐渐下降,尤其是在二十国财长会议这一层次,日本在这一段时间明显地被排斥在“基本框架”之外。
这一现象的背景,首先在于“新兴国加大了自身的发言权,如今的欧洲、美国、中国主导了二十国财长会议”。若是日本被排斥在外的局势走向常态化的话,那么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必将受到影响,日本的国家利益进而也会遭受损害;其次,日本之所以与中国保持共同步调,乃是与之前达成了购买中国国债、推动密切合作的意向有关,同时日本也期望与强势的中国联手,来增强自身评议欧洲危机的权利;再次,日本的目标还体现在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从根本上反思过去的“美国一边倒”的思维方式。总之,日本的根本目的是“当务之急的保持一个独立的地位”。
事实上,日本早已关注到中国投资欧洲的动向。2011年10月26日的《朝日新闻》刊登了《中国企业“购买”欧洲:技术·名牌富有魅力》,概述了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历史。②该报道标示了中国投资欧洲的资金变化图、世界各地直接投资欧洲的排位表,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标志,中国快速地加大了投资欧洲的步伐。该报道认为,中国收购欧洲企业一方面是应对欧洲企业本身的融资需求;一方面则是中国自身面临的经济减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投资欧洲来保持资源与技术的优势,以利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中国企业购买“欧洲”关注的是技术与名牌,日本也期望中国游客访问日本,并期望以日本的家电招徕中国游客。《朝日新闻》2011年10月4日以“中国游客再来过万”③为标题,希望借助中国的“国庆节特需”来逐渐实现日本灾后重建的希望。“特需”这一概念,或许我们可以联想到二战之后出现的“朝鲜特需”这一概念,借助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的特需,日本实现了战后经济复苏的第一次跨越。中国游客是否可以给日本经济以振兴的希望?仍是一个未为可知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