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FBI行为分析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58491
  • 作      者:
    (美)玛丽·艾伦·奥图尔,(美)艾丽莎·鲍曼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FBI揭开人们对潜在危险视而不见的致命盲点
  《FBI行为分析学》作者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在处理各种极端案件的过程中,他发现人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命盲点”,以至于对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甚至视为理所当然。
  比读心术更靠谱儿的行为分析学:速度解读人们的个性特征,全面提升人际交往的安全指数
  作者认为,那种看上去能未卜先知的读心术是靠不住的。我们所做的是就解读人的行为,由此洞悉他们的个性。一旦我们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我们就能准确推断出他在既定环境中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从《FBI心理分析术》到《FBI行为分析学》,你想要了解的知识全在这儿
  本书是《FBI心理分析术》姊妹篇,不仅揭示了“心理盲点”和“个性特点”等理论只是,而且还提供了几十例情境案例,从而让分析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时代华语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展开
作者简介

  玛丽·艾伦·奥图尔Mary Ellen O’Toole,行为分析专家,曾为FBI行为分析部(BAU)工作14年, 主攻观察及分析犯罪行为,见识种种残酷事件,深谙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作为FBI行为分析第一人,奥图尔博士曾经为世界各地的执法机关提供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侦破最暴力、最复杂的案宗。
  退休后,奥图尔博士致力于将专业的行为分析和应对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与畅销书作家艾丽莎·鲍曼合著《FBI行为分析学》,该书一上市就登上美国Amazon畅销书排行榜。

展开
内容介绍
  

  你知道吗?你不了解的人,可能就是离你最近的人!而且,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小得多!
  《FBI行为分析学》作者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堪称“FBI行为分析人”,在处理各种极端案件的过程中,他发现人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命盲点”,以至于对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他还发现行为分析学可以规避心理盲点,其关键点就是通过解读人们的行为洞悉他们的个性特点,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就很容易准确推断出他在既定环境中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FBI行为分析学》还提供了几十例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求生存的书,内容精彩,激动人心。奥图尔博士对精神变态人格的性质与内涵的深刻理解令人钦佩……
  ——《纽约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注意你身边的“亲密敌人”
  我在前面说过,我们大部分人对陌生人会有本能的恐惧和戒备心理,但陌生人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危险来源。其实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低得多。
  我们在下面列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危险区”。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在一个危险区中存在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中,那么第一个危险区对你来说可能不成问题,你能做出各种明智的决定,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陌生人及点头之交的熟人打交道的经验。但是其他等级更高的危险区呢?你和同事、朋友或情人打交道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你有没有曾经信任过某些人,允许他们走进了你的生活,而之后却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被人操纵了?如果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就说明你在这些高级别的危险区中存在问题。
  在等级更高的危险区中如果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会使你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关系越是亲密的人群,做出明智决定的难度就越高。你决定信任的人有着极其庞杂的背景信息,我经常看到一些受害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过早与某些人确立了亲密的关系。
  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危险区,同时思考这几个问题:我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我在什么地方风险最高?我的家人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我的钱在什么地方最容易遭受损失?
  思考自己驾驭每个等级危险区的能力。对你来说,哪一个等级最危险?
  一级危险区:陌生人和准陌生人
  该等级的危险区中包括你完全不认识的人(比如公车上或飞机上坐在你隔壁的人)以及你认识极其有限的人,例如刚认识的网友,或者有过一次生意往来的人。他们可以是杂货店里打单的人,可以是和你去同一家咖啡店的人,可以是给你送信的人,以及其他出现在你的生活外围,但不会进入你的舒适区域(你的家、汽车或办公室等)的人。
  二级危险区:熟人
  熟人指的是你认识但却并没有深交的人,即通常所说的泛泛之交,点头之交。你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十分有限。你对他们很友好,但你们的距离并没有近到朋友那一步。熟人可以包括你的邻居,在同一座大楼上班的人,在健身房、教堂或孩子的学校经常碰到的人。
  三级危险区:普通朋友
  普通朋友指的是你们彼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经常见面,他们对你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认识。
  四级危险区:亲密朋友
  你们相识已久,彼此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们可以是你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姻亲、兄弟姐妹、一些关系比较好而且相处很久的邻居。
  五级危险区:有私密关系的人
  这里指的是与你共同生活的人或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人。可以包括你的配偶、最好的朋友以及孩子。还可以包括知道你很多个人信息——尤其是你不愿与其他人分享的敏感信息的人。例如,你的理财顾问和会计也可以划入这个行列,因为他们都可以接触到你的社会保险号和其他私人经济财务信息。同样,你的医生也属于此列,因为他们可以接触到你的某些敏感医疗信息。如果你和治疗师或牧师分享你最隐私的信息,那么他们也将成为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这个等级的危险区中还包括能够进入你的舒适区域的人,如清洁工、房东、合同工或者电脑专家。
  闪光球综合征
  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我们多数人都会权衡利弊。比如换工作,很多人会把新工作的好处一一列出,比如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符合你兴趣的工作内容等。而不利因素则可能包括需要搬家,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还要放弃现有的人脉资源诸如此类。
  然而我发现,大部分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高估潜在的利益,而大大低估了可能的风险,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闪光球综合征”。新工作、新汽车、新房子,一个个看上去闪闪发亮,就像闪光球,我们急于想得到这些闪光球,所以就把深入的风险评估忘在了脑后。
  以婚姻为例,新娘可能只看到新浪是多么宠她,却忽视了他强烈的控制欲、占有欲。即使看到这种在常人眼里被视为缺点的东西,她们很可能也会把它们当成优点。也许她会觉得特别:有一个肯为自己吃醋的男人,自己好了不起。
  没过几年,她就不堪忍受丈夫的专横与独裁。然后她会告诉人们说丈夫变了:他已经不是自己当初嫁给的那个疼她宠她的男人了。
  实际上,她的丈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人是她。她终于看清了事情的原貌。当初在她眼里小小的控制欲其实就是专横与独裁;当初在她眼里小小的醋意其实就是多疑和猜忌。她丈夫的人格并没有改变,是她终于摘掉了玫瑰色的眼镜,终于看清了丈夫本来的颜色。
  同样,开始一份新工作的时候,新同事们的友善热情会让你如沐春风。直到有一天,送秋波的人开始发送一些令你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你的桌面上开始出现他留给你的不恰当的礼物,这时你才发现,自己遇到了麻烦。而实际上,他的这种行为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只是你最初没有把它们归拢在一起罢了。
  美国航空公司事件
  我们不仅仅会低估各种潜在风险,有时候我们根本就看不到风险,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致命盲点”。 “美国航空公司事件”充分说明了盲点的存在。
  2010年夏末,三个十几岁的少年——其中有一个15岁的女孩,一个13岁的小男孩儿,还有小男孩儿弟弟,只有11岁——把他们零花钱凑到一起,搭了一辆出租车来到机场,买了3张机票,顺利通过了安检并登上了飞机。
  他们从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飞往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但他们的父母对此全不知情。他们的目的地是多莉山主题公园。下飞机后,当几个孩子意识到纳什维尔机场距离公园还有两百英里,他们傻眼了,因为他们的钱全用光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家里打电话求助。
  这件事情传开后,人们不停地追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三个孩子能够穿过机场登上飞机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
  在整件事情之中,售票员、安检人员、乘客,还有空姐都会注意到这几个孩子。在看到孩子们的一刹那,他们大概会纳闷儿监护人哪儿去了呢?然而转瞬间他们可能就会想,大人一定就在附近,可能去洗手间了,也可能去买咖啡了。
  但他们并没有继续猜测下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推断合情合理。航空公司的说法是,之所以没有盘问孩子们,是因为公司的政策规定,允许年龄12和12岁以上的孩子在没有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单独出行。至于那个11岁的小男孩儿,他也可以不受限制,因为他有两个年龄稍大的同伴。
  安检人员说他们没有阻拦或盘问孩子们,是因为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通过机场安检时可以不用出示身份证件。
  我估计有些乘客会想:“既然空姐都没说什么,应该就没事吧。”而空姐可能会想:“他们既然通过了安检,而且又有机票,那就应该没问题吧。”
  或许,还有些其他人大概也曾怀疑过,这些孩子怎么能上飞机呢?但他们选择相信孩子们的父母就在周围。
  是什么误导了我们?
  根据我多年的行为分析经验,大概有6种因素可能会蒙蔽我们对其他人和情况的观察与判断。
  (1)第一印象。
  我们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在最初接触几分钟之后就能形成,而且这种印象通常是以表面现象为基础:外貌、衣着、信仰、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甚至是说话的腔调。如果得到的第一印象是正面的,我们就会继续深入细致地了解对方,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以佐证我们的第一印象。同样,如果第一印象是负面的,我们也会努力发掘对方身上不尽如人意的细节来佐证这个负面印象,而对其优点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盲点,因为危险的人——尤其是精神变态者——大都是印象操纵的行家。他们比谁都懂得如何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并赢得他人不折不扣的信任。
  (2)他人的引荐。
  也许在和某人还没有见面之前,我们从朋友、家人及同事的口中就能听到关于此人的种种优点,这就为第一印象定下了基调,所以当真正见面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对方好的方面。我们可能认为既然朋友、家人及同事觉得他好,就证明是经过考验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了。
  (3)表面上很正常。
  我们习惯信赖看上去正常的人,对看起来不正常的人则避而远之。生活规律,前院收拾得整整洁洁,家里孩子两三个,脸上挂着平易近人的微笑,当然,还有稳定的工作,这样的人是我们容易信赖的。那些和别人做着同样事情的人,那些拥有和别人一样普通相貌的人,那些把家里院里整理得和别人家一样的人,都是我们愿意接纳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最初才有大批的人上了苏珊·史密斯的当。她在电视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人们求助,并恳请“罪犯”把她的孩子还给她。当然,她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一个会亲手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淹死的女人。谁都无法想象一个母亲会做出如此狠毒的事情。
  (4)个人偏见。
  各种偏见可能会导致我们主观地给某类人群贴上“危险”或“安全”的标签,这种划分往往是不公平也不正确的。回想你在生活中曾经多少次听到过这样的话,“他是个好人,在教会里特别热心肠。”然而这种定式思维并不准确。一个人会不会做坏事与他的宗教背景并没有太大关系。更重要的是,犯罪分子很清楚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他们会故意告诉你他们对宗教是多么虔诚,或者他们对福音音乐是多么痴迷,目的只是为了解除你的防备。
  你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偏见,会让你冤枉某些本性善良的人。想想当你看到一个纹着纹身、蒙着头巾、牛仔裤松松垮垮、露出四角底裤的拉丁裔小青年时是什么样的自然反应吧。也许他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但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恐惧。
  (5)我们自己的个性。
  你的个性直接影响着你看待他人的态度。如果你僵化古板而又刚愎自用,你可能会把人简单地分成黑白两类,中间连一点点的灰色地带都无法容忍;如果你慷慨无私而又乐观向上,你可能经常对他人不加防备(甚至从来不设防),因为你总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哪怕对方已经对你构成了威胁。
  (6) 过去的经验。
  以往在与某些人接触时曾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会使你错误地给某些类型的人群整体贴上或好或坏的标签。比如,假如大人酗酒,那么每一个喝酒的人在孩子眼中可能都成了酒鬼。

  ……

展开
目录

前言 让专业人士后怕的一件小事1
第一章 危险的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本能往往会误导我们成对他人的判断,使我们忽视某些人或某些情况所潜藏的危险,结果导致我们所托非人、误信他人,做出不明智、不安全的决定。


第二章 直觉靠不住,还得学点行为分析术
许多人虽然笃信直觉,但是当他们身处生死关头却从来不依赖直觉,因为他们直觉地感到,直觉不可靠!


第三章 行为分析的关键因素:个性特征
像我这样的行为分析专家,有时候看上去好像也能未卜先知,其实不然。我们所做的是解读人的行为,由此洞悉他们的个性。一旦我们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我们就能准确推断出他在既定环境中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第四章 是什么误导了我们?
犯罪分子看起来可能和普通人无异,在别人的印象中,他们甚至可能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威胁。是什么误导了我们?


第五章 致命盲点:为什么我们会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我们一生中也许都曾经历过“闪光球综合征”。新工作、新房子、新车子,一个个看上去闪光发亮,就像闪光球,我们急于得到这些闪光球,所以就把深入的风险评估忘在了脑后。


第六章 如何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
很多人说到安全和规避问题时,往往只关心自己的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实际上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某些因素可以即刻将低风险或者中等风险转变成高风险。


第七章 询问与倾听:如何获取关键信息
自己说话的时间不要超过15%,如果超出了这个比重,你基本上就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了,因为你没有好好地倾听。


第八章 变态行为分析:越亲密,越危险
我们大部分人对陌生人会有本能的恐惧和戒备心理,但陌生人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危险来源。其实,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低得多。


第九章 做最正确的决定
在做决定的时候,记得思考你所做决定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消极影响,你的目光要放得长远一些,比如想到一星期后、半年后、一年后或者三年后的影响。

 

第十章 别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目标
自卑、缺乏安全感、孤独、悲伤、恐惧等脆弱的情感会让你放松戒备,从而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的“软柿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