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笼统地将报刊所形成的舆论场称为“主流媒体舆论场”,把网友言论所形成的舆论场称为“民间舆论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在境内的报刊都受政府宣传部门的管制,所以其舆论导向也与政府一致;而网友的言论则不受事先检查,再加上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自然就形成了另外一个“民间舆论场”。
青岛平度拆迁事件在第一、第二阶段,主流媒体舆论场关注较多;而在第三阶段,BBS等民间舆论场关注较多。从舆论时间分布来看,报刊的舆论高峰形成日也是网络舆论的高峰;从舆论内容来看,网友的言论内容绝大部分是被媒体特别是报刊发表的文章所引导,使其言论倾向与报刊的言论倾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说,报刊很好地为网友进行了议程设置。所以,报刊对网络的言论的议程设置作用不可小觑。
在官民矛盾尖锐化、群体性事件恶化升级的特殊情境里,两个舆论场之间鸿沟加深,且迅速分化成二元对立的两大阵营。政府与公众各自的话语方式、利益诉求与立场倾向存在差异,导致两个舆论场之间相互沟通、融合的交叉地带迅速缩减,甚至陷入双方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内,而无法在一个话语平台上进行平等、理性对话的交流困境。如果政府提高自身的舆情应对能力,打通“两个舆论场”,既可以促进公共事件的妥善解决,又可以维护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3)刺激性因素不断扩大舆情传播
公共事件所包含的刺激性信息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刺激源。一个舆论热点事件如果在其发生的过程中没有太多变动参与其中,一般它的舆情周期只有一周左右。青岛平度拆迁风波因为有多个刺激性因素,让整个事件呈现出“一波三折”的局面。
第一阶段,8月9日至10日陈宝成因为非法拘禁“平整土地”的铲车司机被刑拘并没有引发太多的舆论关注。是报道《山东平度拆迁风波:维权还是违法?》的大量转载,引爆了第一个舆情高峰,因为公众渴望获得拆迁背后更多的细节。同样,第二个高峰的出现是由于9月8日大众网的报道《村民眼中的陈宝成》,发出了一种“新颖”的声音,刺激了媒体及公众的神经。在公众一直关注官方对陈宝成处置结果的时候,最终媒体曝出陈宝成遭受平度市公安局逮捕的消息,无疑又作为刺激性因素扩大了舆情传播。
(4)“网络发布”与“媒体跟进”相互作用
网络虽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进入论坛的门槛也低,但是要通过网络将某个话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一定的难度,除非事件本身的刺激性信息足够“新奇”,才能形成舆论热点。一般而言,传统媒体先通过网络了解线索信息,然后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最后被网络纷纷转载,舆论影响力便会迅速增强。
在平度拆迁事件的第一阶段,8月11日民主中国网首发题为《“财新传媒”记者陈宝成因拆迁维权被山东平度警方刑拘》的新闻。随后的8月12日,新华社记者对平度拆迁风波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并做出报道。最后文章被新华网、网易、凤凰网、长城网等大型网站纷纷转载,迅速扩大了传播影响力。四、小结城市是由众多独立的个体构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行为和言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分散存在的社会舆情。如果漠视这些舆情,或者不予以有效回应和解决,一旦这类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性质演变到一定程度,势必会转化为公开的“公众意见”,即社会舆论。到那时再去引导,将非常困难,而且会对政府和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网络舆情愈演愈烈,这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
综合梳理平度拆迁风波事件中官方做出的回应,我们认为要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政府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改进。
1、官方应放低姿态,主动公开,防患于未然。
陈宝成维权前后持续七年,争取了一批拥护者。平度拆迁风波发生之前,也已有过多次事件扩大化的预警。此次事发前后,平度政务网刊发署名“广播电视台”的系列评论《旧城改造要敢于碰硬绝不手软》、《旧城改造大干不难》、《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无疑让平度官方陷入了和陈宝成隔空对骂的局面,从而减弱了政府的威信。如果在事件萌芽阶段,平度政府面对个体时降低姿态,主动公开细节,尽早抢夺话语权,应该会获得更多支持的声音。
2、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公开信息,积极回应舆情关注点。
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首先应当了解舆情的基本情况,分析和研判舆情关注点,科学决策,及时、明确、有效地回应舆情关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化解危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