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退出人生舞台后,我们的后代便会粉墨登场,而他们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我们这一代人的性爱状况所决定的。如果说他们的数量多少完全以我们的性欲大小为前提,那么他们的质量如何则以我们在满足性欲时如何选择性爱对象为条件;也就是说,他们的质量如何,无论从哪方面讲,都由此而不可挽回地被决定了。可见,人们为此作出的选择,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而对不同强度的性爱——从最一般的性爱到最狂热的性爱——逐一予以探讨,就能比较精确地了解这些选择是如何作出的;这样,我们就能了解性爱的不同强度和作出这种选择的个人化程度之间的联系。现在这一代人总体上的性爱状况,就是构成后来一代人的潜在要素,而后来那一代人又将决定再后来一代人。这事显然极其重要,因为它不像其他一些事情,仅仅关乎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兴衰成败;所以,个人的性欲不仅应该得到重视,还应该作为人类种群繁衍的动力予以正视。也正因为如此,性爱才给人以庄重、崇高之感,性爱的狂喜和痛苦才会那样非同一般。千百年来,文学家乐此不疲,无数次表现性爱时的心醉神迷或伤心欲绝,因为其他任何题材都没有像性爱这样吸引人。由于这一题材涉及种群,而其他题材只关乎个人,所以它和其他题材的关系就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正因为这样,一部戏剧如果缺少了性爱情节,就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而且,无论人们怎样重复这类情节,也永远不会有穷尽之时。
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的、不以某一特定异性为目标的性欲,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不折不扣的种群生存欲;而同样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的、以某一特定异性为目标的性欲,就其本身而言,则是我们作为个人的个体生存欲。当后一种性欲出现时,虽然其本身是一种个体需求,但它却往往巧妙地戴上一副客观赞赏的面具,以此自我欺骗或相互欺骗;这是造物主为达到其目的而常用的策略。就任何一对情人而言,不管男女双方如何相互赞赏,不管他们表现得多么纯洁,多么高尚,其最终结果不外乎就是生下一个和他们一样具有特定本质的个体。这一事实,首先可从下面这一点得到证实,即:男女相爱,表面上是彼此爱慕,实质上是相互享有,也就是享有对方的肉体。如果我们确信自己和某一异性的相互爱慕,但如果最后不能享有其肉体,那么再怎样的爱慕也无法使我们满意。有些人碰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其中有人开枪打死了自己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