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厚积薄发。一个大学者的成长,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学习和阅读的结果。在其阅读的书籍中既有旧籍的不断温习,也有新的书籍来拓宽视野,而其阅读的行为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不仅如此,在其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证成某一种观念或一种道理,他要阅读不同人物,不同学科的知识,从多视角来证成某一道理。这其中的变化性的重复,或在重复中的变化,是促使他从事新的创作的反复其事的过程。
美德的养成更离不开“重复”,正是反复践行某种符合美德的行为规则,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践行美德的原则,美德才能得以养成。一个人偶尔做一点好事是不困难的,困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尤其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宝贵的生命的时候,仍然坚持美德第一,则美德才得以养成。由此而言,没有对关于美德规则的重复性的遵守,则基本上无美德可言。
美德不仅可通过持续不断地遵循有关美德的规则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对美德榜样的学习而形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虽然是一句现代的道德教育口号,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揭示了美德养成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培养途径就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精神传统,也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通书·志学》)的递进的模仿。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美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积累。
无论是对关于美德规则的反复持循,还是对美德榜样的自觉模仿,都有一个自律与他律的问题在其中。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慎独”工夫,主要强调的就是美德修养过程中的“自律”问题。这种“自律”行为是综合了道德上的自愿与自觉,是在不同的处境中都能按照美德的原则与榜样来要求自己的重复性的道德实践。道德修养之“养”,其实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因而也就是一种在时间的流变过程中保持一种德性的不变的过程。
与美德的养成有关,人的恶习的形成也是积累的过程。习惯就其重复的特性而言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养成遵循美德的习惯就可以形成美德,跟随恶习的习惯就会变成恶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