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同时我们回到这本书上来,在我翻完前几页之后,我发现作者开始转向了更加具体且对我来说更容易接受的对健康和可计量的福利方面的一些考量。在我看来,这本书想要证明的,而且也确实证明了的,就是不平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件坏事。一开始人们的体魄更加健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摆脱了贫困,并且从最基础的发展中挣脱了出来,但是一旦我们的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即使同样富有的国家之间也会出现显著的差异。
在这本书的核心部分有一系列的图表,而这些图表的类型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20个国家之间进行的对比,而另外一种则是在美国各州之间的对比。这些图表的其中一个变量就是各国之间以及美国各州之间社会不公平的程度。考量的背景则是健康和福利等一系列因素。第二组图表将各国和美国各州之间的平均收入作为考量对象,而背景同样是健康和福利等一系列因素。因此,比如,在第一组数据中,他们注重三个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社会问题和儿童健康水平。而通过这些图表的数据显示这些问题与平均收入没有一点儿关系,但是却都深受社会内部不平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想表达的重点是:我们的直觉认为,如果美国是个更富有的国家,或者说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那么便会在全民健康、社会问题和儿童健康等问题上做得更好,但是这些图表却清楚地告诉我们那些富有国家,包括美国在这些方面上做的其实并不比那些贫穷国家好到哪去。而比起那些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财富分配上更加平等的国家以及美国的各州则在这些方面要做的好得多。这个结论简洁明了。我引用一下书中的话:“整个人口和世界各国之间在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根本不重要,但是在同样的人口中收入差距却影响巨大”。
这种模式在之后重复了许多次,无论他们用什么其他足够有力的数据来测试,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些考量的范围从肥胖症到教育成就,从对他人的信任度到婴儿死亡率,从暴力水平到社会流动程度,从犯罪率到少女怀孕等。在每一种情况中,社会不平等水平都与这些差异息息相关,而财富的多少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这本书最突出的结果就是,他们表明即使是富裕国家中的富人也同样受到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例如,瑞典最贫穷的群体中婴儿死亡率仍然比英国最富有的人群要低。而也因此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为什么平等对每个人都有益处”。
有个相当具有话题性的主张跟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有关英国“大社会”的话题有点关系。在这本书中,作者强有力地论证了社会不公的加剧会导致人们之间信任的缺失,而人们之间信任的缺失又会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公共活动。2011年,英国联合政府想要削减社会福利待遇,而以志愿活动和市民参与他们所说的“大社会”来作为替代。但是实际上他们所做的正是在加剧社会不公,而这将不可避免的影响群众参加那个“大社会”的积极性,而因此就导致了这个“大社会”的萎缩。他们正好将事情本末倒置了。说实话,这本书中涉及消费的内容少得很,但是我认为它却与消费密切相关。就像在一个动画片28中,画面上出现一个又大又夸张的购物袋,上面写着“你做梦也买不起这东西”,因为这是突出社会不公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而且这会引起人们内心的攀比和贪婪。
……
展开
——《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一周好书榜
这本书中确实有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不过,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乍者通过观察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人们并不会盲目地购买广告上推荐的那些产品。虽然有时候我们容易受到攀比心理的彩响,但是更多时候,我们放在购物篮中的商品体现了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且逐帮助我们维系了我们最珍视的种种人际关系。
——英国《地理学报》当月好书榜
这都引人入胜的作品致力于解决当今全球社会的一些核心困境:比如如何在经济局面动荡以及气候变化加剧的情况下,维系一个发达的世界以及人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十分紧迫,而那些学者和政治家们为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却都收效甚微。米勒将书中的对话描述得相当生动有趣,并且对其解决方案中的理论观点所受到的限制也相当坦诚。
——比尔·毛勒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人类学和法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