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苏园品韵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2470
  • 作      者:
    金学智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韵,是中国艺术之魅,苏州园林之魂。在邈远广袤的园林时空里,它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挹之而源不穷,品之而味愈长。半个世纪来,所幸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园日涉以成趣,让我沉浸酞郁,含英咀华,既孕育本位之思,又生发出位之想。愿此“韵”能芴芒于“园蹊屐痕”内,缭绕于“园缘散叶”问,渗润于“园论馀渖”里,氤氲于“园史文薮”中……
展开
内容介绍
    园林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一个特别的门类,将其分解,并不能在某领域独领风骚;将其聚合,却媾化成一个如诗画般美妙的境界。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园林是一门环境艺术,具体讲,它是人类的居住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理想家园。<br>    《苏园品韵录》不仅让读者用比较深度的视角去感悟园林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还引导读者的视线走出苏州古典园林的围墙,从更大的文化背景层面上去领会苏州园林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和历史、人文意义,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园林里少不了粉墙,特别是起分界或隔断作用的粉墙。而粉墙上又往往需要开辟洞门。洞门,是园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br>    洞门有哪些形式呢?如要对其作一概括,那么可以说,它基本上可分为抽象型、具象型和象征型三类。每一类中又有种种形式,当然,这些类型、形式又不无交叉,难以截然划分。现姑按类型并结合实例作一略说:其一是抽象型——抽象型亦即几何型,其基本型式可分为方形、圆形及其变形。正方形洞门很少见,因其四边相等,不符合形式美的规律。长方形则四边有了变化,加以其他原因,所以一般的门均取这种形式。但园林粉墙上的洞门为求异也为了适应,多取两边更长的直长式(即纵长式、直长方式)洞门,这在园林里随处可见,如苏州网师园的“真意”洞门就是,其风格显得质朴无华。直长式再变形而为狭长式,被称为“手板式”(即“朝笏式”,朝笏为古代大臣朝见时所执的狭长板子),这似乎属具象型了,其实,这并非真去模仿朝笏,而是它有似于朝笏,故应属抽象型。“手板式”洞门见于苏州艺圃假山西侧的墙上,门的顶边还略带弧形。与它们相近的还有“执圭式”,顶呈圭角形,它们的特点是节省空间。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br>园蹊屐痕<br>入口的空间艺术<br>艺术不欲只弹一曲<br>——小谈洞门的形式美<br>“隔”与“通”<br>——浅说洞门功能种种<br>审美之窗<br>品空窗,忆旧墙<br>古建的美饰<br>——闲话“川挂落”<br>在起伏上思考<br>——拙政园波形水廊品赏<br>流动的空间形相<br>爱石、品石与咏石<br>品读冠云峰<br>洞府:神秘美的世界<br>于细微中见精神<br>——苏州园林的“涩浪”艺术<br>彩霞池赞<br>华榭碧波两相依<br>风景园林与桥梁之美<br>小桥引静兴味长<br>清香四溢,众艺争艳<br>——评怡园水仙艺术节<br>宏乎丽哉,舂之交响<br>——虎丘艺术花会印象<br>碧梧翠竹的艺术意蕴<br>——苏州园林里的凤文化<br>诗、禅合一<br>——试说狮子林“问梅阁”<br>苔之美<br>——有关的古诗文串读<br>“园之不足,题以发之”<br>——谈园林中的匾额对联<br>“殿春移”品题及其他<br>楹联一束<br>园林雕塑谈<br>黑白文化断想<br>光:艺圃景观群的母题<br>——兼取西方及现代美学视角的解读<br>斟酌色调,捕捉光影<br>——陆峰园林摄影赏析<br>“写影”之美探秘<br>——兼谈赏园与造景<br>艺镜缘上篇:漫话镜子<br>艺镜缘下篇:倒影之魅<br>“读画”与“听香”<br>开放耳管,深情谛听<br>——苏州园林的声境美<br>园缘散叶<br>此情可待成追忆<br>——遥寄《随园沧桑》<br>石湖串月(诗)<br>——乘船往石湖赏月<br>秋登天平山作(诗)<br>留园游(诗)<br>拙政园四面厅敞望(诗)<br>塔月吟(诗)<br>——咏西湖三潭印月效唐寅《花月吟连珠体》<br>壁竹吟(诗)<br>——“淇泉春晓”景墙题诗<br>“园中园”偶拾(诗)<br>兰亭行<br>——1981年出席中国首届书学盛会兼游兰亭<br>怡园散步<br>耦园杂议<br>——在耦园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br>网师园文史拾零<br>占尽风情向小园<br>木渎园林漫笔<br>馀荫山房印象<br>——岭南游园笔记<br>“静心斋”散记<br>“琴室”逸韵<br>“枇杷园”心赏<br>“小沧浪”解读<br>“听雨轩”诗情<br>“海棠春坞”的疏朗美<br>有意味的庭院对比<br>——“海棠春坞”与“听雨轩”的比较<br>“三十辐,共一毂”<br>——留园冠云峰庭院的辐集艺术<br>“浴鸥”小院随想<br>“霜天钟籁”小记<br>美在诗情画意中<br>——陈健行《苏州园林》摄影画册序<br>但愿长留天地间<br>——《留园》画册序<br>《留园》画册题语选<br>水情逸韵赞网师<br>——《网师园》画册序<br>《网师园》画册题语选<br>诗意栖居的现实范本<br>——《南海颐景园》画册序<br>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br>——《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丛书》序<br>沧浪悠远,新郭流辉<br>——评《沧浪十八景图咏》<br>互补合一:“石壁流淙”之美<br>——读《扬州画舫录》札记<br>第二故乡的园林情结<br>——南京版《中国园林美学》后记<br>生态、遗产保护及其他<br>——北京版《中国园林美学》后记<br>张大千与网师园<br>珍贵的回忆<br>——谢孝思先生二三事<br>天堂意识:游园的最佳视角<br>“苏杭比较论”溯源<br>园论馀渖<br>“园品”刍议<br>——园林风格美学谈<br>释“自然”<br>品“精致”<br>说“苍古”<br>话“富丽”<br>谈“朴野”<br>风景审美的个性选择<br>——杨万里咏西湖诗的启迪<br>园林美学悟言<br>苏园审美文化价值<br>——苏州古典园林申报笔谈<br>管窥唐代品石风<br>——读牛僧孺与苏州有关的一首咏石诗<br>《太湖石记》试解<br>《石林小院说》试解<br>王维辋川别业论<br>柱式文化特征与顶式文化特征<br>——中西古典建筑之比较<br>园史文薮<br>“巨丽之名山,大吴之胜壤”<br>——唐代咏虎丘诗探胜<br>“脱身离网罟,含笑人烟萝”<br>——苏舜钦及其《沦浪亭记》<br>“不以山林丧其节”<br>——朱长文的《乐圃记》及咏园诗<br>“盖不知其在人间世”<br>——明代苏州园记散文撷英<br>“信有山林在市城”<br>——明代苏州咏园诗咀华<br>“其境若与书卷相融洽”<br>——清代苏州园记散文掇芳<br>“物谐其性,人乐其天”<br>——清代苏州咏园诗拾翠<br>《园冶》的文学解读<br>附录<br>园林美学方法及其他<br>——访谈金学智先生<br>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美苑》编辑  席田鹿<br>栖居于绿色大地<br>——一次对金学智先生的采访<br>《精神生态通讯》编辑部  郭建华<br>60周年国庆大型访谈栏目《60×60》<br>——访谈金学智先生<br>《风景园林》杂志<br>后记<br>作者专著及其他有关书籍目录<br>作者专著序文评介文存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