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在桥东设关帝庙护桥,桥西建长虹亭,以铭碑永记捐资建桥者。当时一位京城文人特为此桥写一对联:“凌空蜿蜒虹腰阔,破浪平分锯齿齐。”
到了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它化为灰烬。此后,龙津风雨桥一直在修复、水冲、大火、征战中艰难度日。
抗战初期,出于战争所需,将其改成石墩木面的公路桥,通行汽车,运送战备物资。因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又是大西南主要军需的供给线,所以成了日军飞机的主要轰炸目标,几乎每天都遭到敌机轰炸,最多一天有27架敌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风雨桥不堪水灾、火灾,但在敌人炮弹面前却坚强不屈、依然挺立,保证了交通线的畅通无阻。1945年8月21日,龙津风雨桥以伤痕累累的疲惫之躯,迎来了震惊世界的“芷江受降”。
1998年,芷江县委、县政府做出了“还千百年侗民夙愿,复修龙津风雨桥”的决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