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台无昼夜西山有空屋
现代“发丘中郎将”
发现鲁潜墓志的文章刊登出来的同一年,河南省文物局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文物普查工程。安阳县安丰乡,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内的最北段。2003年启动的文物调查工作,在安丰乡的固岸村发现了一处重要墓地。这处墓地延续时间很长,最早的墓葬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历经两汉、魏晋、隋唐宋直至元明清,而以东魏、北齐的墓葬最多。
2005年,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决定发掘固岸墓地。领队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
2005年7月,作为固岸墓地考古队队长的潘伟斌来到安丰乡。他最感兴趣的是固岸墓地中的魏晋墓。要知道,魏晋时期的墓葬,以往考占发现并不多。
2006年5月,借着和煦的暖风,豫北大地卸下肃穆的冬装。千年沧桑被大片掩盖,只有偶尔撕开绿色的黄土,提醒人们关注这里的历史。
两高穴村的男女老少如同往常,各自忙碌着活计。谁也没有注意到有几名陌生人朝村里走来。
陌生人没有进村,而是径直奔向了村南的岗地。
这块岗地高出周围田陌将近4米,面积大概20亩左右。分田到户的时候,它被分割,给了11户人家耕种。这并不是一块好地,地势高,灌溉难。但干百年来与西高穴村真正息息相关的,正是这块瘠薄之地。
来人是安阳县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岸墓地考古队潘伟斌等人。他们似乎奔着特定的目标而来。
原来,贾振林掌握着安丰乡最新的盗墓线索。他告诉潘伟斌,安丰乡西高八村最近有一座大墓被盗,希望潘伟斌到现场对被盗古墓的价值作一次评估。
刚开始,潘伟斌有些犹豫。他并不怀疑墓葬被盗这一消息真伪。在安丰乡的日子里,他晚上经常听到沉闷的爆炸声。后来才知道,这是盗墓贼在放炮。为此他还随同当地派出所去现场抓捕过盗贼。眼下他怀疑的是,贾振林说的这座被盗大墓有没有那么宏伟壮观。固岸墓地的发掘工作正忙着呢。他决定先派两位考古队员去现场看看。临行前他叮嘱队员带上数码相机,以便拍几张现场照片向他汇报。
西高穴村在固岸西约数公里,但派去的两名队员居然折腾了半天没回来。潘伟斌正埋怨,两位队员却破门而入。这两个小伙子二话没说,直接将相机联在了潘伟斌的手提电脑上。等看到他们拍回的图片,潘伟斌几乎打了个冷战。凭直觉他感到这座被盗古墓的气势非凡,墓主人绝非等闲之辈。他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去探访这座大墓,于是便有了这次西高穴村之行。
潘伟斌一行人到了岗上,徒步勘探了一番,便奔向村南的岗地西头。岗地西头是一处南北长超过200米,东西宽接近100米,深达5米以上的大坑。这个大坑,是西高穴村村民烧制砖瓦时取土形成的。
2005年国家颁布政令保护耕地,砖窑停工下马。深陷的取土坑,成了犯罪分子的隐身之地。早在村民在岗地西头烧砖时,便有盗墓高手注意到了地下的异样。这年除夕,有人利用村民放鞭炮之机,用炸药在坑内土质异常的地方炸开一个口子,发现地下3米处埋藏着一座砖墓。随后盗墓分子便破墓而入,将墓葬大肆洗劫一番。
考古队员有时会将盗墓贼称为“发丘中郎将”或者“摸金校尉”。
“发丘中郎将”或者“摸金校尉”这两个名号,是三国时陈琳“赏给”曹操的。曹操是否真的设了这两个官衔,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但在考古队心里,盗墓贼是他们的天敌。
考占队痛恨盗墓贼,却又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他们的今日之行,便是因盗墓贼引起的。
潘伟斌等在西高穴村西的取土坑边并未多作停留。因坑边太陡,大家只好绕道下到坑底。
在靠近大坑内的东部断崖处,大家一眼便注意到了地下有一个又黑又暗的深洞。贾振林一指那个深洞,说到了,就在这里。潘伟斌低头望去,只见盗洞约有一米见方,里面黑乎乎的,于是趴在洞口仔细往里看,发现盗洞底部向北有个斜坡,斜坡下部有一个更大的洞,洞的周围隐隐约约有一圈青砖。再往里看,什么也看不到了。
潘伟斌决定顺着盗洞下去看个究竟。于是让人找来绳索,将绳的一端拴在自己腰间,另一端请同行的人拉住。
潘伟斌一手拿着手电筒,顺着盗洞缓缓地下到洞里。绳子下坠了3米左右,他发现砌有一圈青砖的地方正是古墓的墓顶。盗洞从墓顶的青砖穿越而过,再往下去肯定便是墓室了。他留心了一下砖的尺寸,大约长50厘米,宽25厘米,素面磨光。他很清醒,这种砖的年代远不止千年,而且墓葬具有很高的规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