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回到半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5406
  • 作      者:
    郭京宁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半坡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它带来了众多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中国考古学有了新的发展,同类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越来越多,但半坡遗址依然以其独特的地位被业内及大众人士所重视。<br>    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的生活画卷,通过这幅画卷,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原始村落鲜活的生活场景。
展开
精彩书摘
    1953年的春天,新中国百废待兴。古都西安市东郊昔日荒凉的田野上一片繁闹的景象,到处是建筑工地。这里即将建成中国西部地区一个较大型的轻工业纺织基地,为了解决电力能源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在半坡村北1公里的地方修建灞桥火力发电厂。<br>    随着工程的进行,奇怪的事情不断发生,陆续有大量人工磨制的石器出土,伴随着还有不少的陶器被发现。陕西是个文物大省,平整土地、基建破土时常会有文物出现,陕西人的文物意识一般也都很强。工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后,不敢大意,马上把情况向上作了汇报——这是一次注定要改写历史的汇报。<br>    接到汇报后,西北局文化部文化处派茹士安同志去电厂工地考察。茹士安刚从北京第一届考古训练班毕业,他带了几位同志去看现场。在建设工地与半坡村之间的河东岸台地剖面上,他们发现了灰土层和红烧土、灶坑、灰坑等遗迹,采集了散布于地面及夹杂在灰土中的石斧、骨刀、骨针等遗物,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小陶罐。经过仔细鉴定后,初步断定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器都是彩陶,与在陕西、河南等地大量发现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图案非常相似。石器多数是磨制的,种类有石铲、石斧、石锄等,因此把这处遗址的文化属性可以归纳为仰韶文化。西安市当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多,像这样大面积的更是少见。随即,茹士安把调查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上报给了陕西省文化局、西北局文化部文物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领导部门。<br>    同年秋季,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后归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派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调查泸、灞两河下游的古文化遗址,重点复查了半坡遗址,确定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仰韶文化遗址。由于半坡遗址文化内涵具有的重要性,被上级部门确定为北京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田野考古实习的基地。<br>    1954年9月起,半坡遗址正式考古发掘的大幕揭开了,由石兴邦先生主持。在随后的4年中,半坡遗址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揭露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br>    发掘方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吸取了世界田野考古的实践经验,采用了大面积、分区、分层揭露遗存的方法。这在中国考古学上尚属首次,具有开创意义。在发掘的同时,采用文字、照相、绘图(特别是应用了网格尺)三种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发掘的信息。并对古代的植物、动物、土壤等标本进行了选样采集,为多学科的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基础,对当时人们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探索。<br>    石先生采取的这种大面积揭露的方法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不过时的。这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一批史前半坡人的房屋、墓葬、窖穴、围沟等遗迹,使人们对遗址的整体布局、规格看得清清楚楚,克服了过去发掘在遗址上打探沟,造成遗址遍地开花的不科学做法。科学的发掘也为以后的建立博物馆展示保留了一大批完整的遗迹。<br>    在1955年秋至1956年2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52级的30多名学生因为教学实习,在著名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的带领下参加了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1952年院校合并后首次与科学院考古所合作进行考古教学实习。在这支学生军中,涌现出了日后在考古学界鼎鼎大名的张忠培、黄景略、张森水、高明等大师级人物。半坡遗址的实习发掘,为学生们毕业后进行考古工作打下了很好的技能基础,这也算是半坡遗址发掘没有想到的另一大收获吧。<br>    到1957年秋,半坡遗址的发掘告一段落。一共发现了各类古代遗迹500多座,其中房屋46座、窖穴200座、墓葬250座、围栏2座、灰沟3条、陶窑6座,还有上万件半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文化艺术品。半坡村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古老的半坡村得以重见天日。<br>    元帅与博物馆<br>    今日大家在半坡遗址博物馆中看到的房屋、窖穴、窑址、墓地等古人的生活、工作场所,都是按照当时发掘时的原样保留。提到半址遗址博物馆,就不能不提到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同志,与半坡遗址博物馆的不解之缘。<br>    半坡遗址清理发掘时,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来此参观,回去后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非常重视,委派国务院分管文教的陈毅副总理了解情况。1956年3月18日,陈毅同志率领中央代表团赴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庆典,路过西安作短暂停留。到西安后,他听说半坡遗址正在进行第四次发掘,便不顾旅途的疲劳,驱车前往。<br>    在发掘工地上,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遗址的房屋、陶窑、窖穴、灶炕、男女分葬的集体墓群,仔细观摩了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骨针、鱼钩,石和骨制作的斧、凿、刀、铲等生产工具。尤其是看到半坡的古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品及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时,连声称赞:“这不是假的噢,这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参观中,他对不清楚的地方,不断询问,直到弄懂,连连点头为止。<br>    参观结束后,他意犹未尽,又前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参观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在休息室,陈毅听取了石兴邦先生关于半坡遗址情况的介绍及发掘工作的汇报。石先生说:“这处遗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最早完整的原始聚落群遗址,对于研究复原我国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文化、经济结构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陪同前来参观的文化部和文物局的领导郑振铎、王冶秋借机向陈毅副总理建议,希望把半坡遗址完整地保存下来,建立一个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也有利于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陈毅当即给予支持:“这个意见很好,最好在这里建博物馆”,“就建一个博物馆吧,把它保护起来,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嘛!这是好事嘛!”<br>    随同前来的省市领导为难地表示说:“这里原计划建一座发电厂,即将动工,建博物馆就会影响施工建设。”陈毅一听,严肃地说:“发电厂哪里不能建,为什么非要建在这里不可呢?”随后省领导又提出:“要建博物馆,我们地方上没有钱,这是个大问题呀。”陈毅听后说:“这个你们先作个预算报国务院,我负责给你们办。”<br>    第二天,陈毅在西安就致电国务院,阐述建立半坡博物馆的重大意义,希望中央在财政上给予支持。<br>    4月21日,陕西省文化局启动了筹建博物馆的工作,由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纶兼任筹建处主任。同时,为了保护半坡遗址,政府还特意把国棉三厂向东迁移了三公里。5月7日,中央文化部拨来了用于建设博物馆的专款30万元,陕西省政府也拨款5万元。9月20日,半坡博物馆开始动工建设,历时二年,1957年,博物馆建成,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br>    半坡博物馆建成后,陈毅又曾两次来到半坡博物馆。一次是他和夫人张茜专程前往,另一次是他陪周总理与尼泊尔国王来参观,可见半坡遗址在陈老总心中的地位。<br>    如今漫步在半坡博物馆中,面对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想到陈毅元帅的远见卓识,谁能不对这位元帅产生钦佩之情呢!<br>    ……
展开
目录
引子<br>第一章 偶然的发现<br>第二章 华夏第一村<br>第三章 另一个世界<br>第四章 绚丽的陶器<br>第五章 农业的曙光<br>第六章 艺智的结合<br>第七章 民以食为天<br>第八章 文字的萌芽<br>第九章 千年的容颜<br>第十章 半坡博物馆<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