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皇太极踌躇满志,一心想要入关实现他父皇努尔哈赤的也是他自己的宏图大业。他不断地构想着扩张领土的计划,但就在同年的八月九日,皇太极突发疾病,暴死于清宁宫。
皇太极的突然辞世使大清国上下陷人一片混乱,而人关计划迫在眉睫。国不可一日无君,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们都严阵以待,他们需要统帅来发号施令,另立新的君主对此时的清朝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确立新的君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历史上的每次易主都会引发很多事件,甚至会引起国家的朝政动乱,当然这一次也不例外。由于皇太极是暴毙,所以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在丧事料理完毕后一场新的皇位角逐战开始了。但是很快新的君主就确立下来,他就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生前曾规定,皇位的继承人是要由满洲的皇宫贵族大家一起讨论,从八大议政贝勒当中选出一人来继承皇位。八大贝勒“同心谋国”,这其中有军功赫赫的大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的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他改变了这种议政制度,他规定皇帝南面独坐,独掌大权,这也标志着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一改变也标志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完善。“皇帝”这个称号实在太具诱惑力了,这就让那些位高权重的满洲贵族和朝臣们都在觊觎皇帝的位置。对那些在政治上有无限欲望和野心来说的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永远是无法取代的。
这其中竞争皇位最有力的两个人就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了。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豪格本身统领着正蓝旗,拥有相当多的支持者,其中包括正、镶两黄旗。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非常有谋略,用兵如神。多尔衮曾经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因此非常受皇太极的倚重和信赖。多尔衮即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锋和正、镶两白旗的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衮立即即位,还有些人对多尔衮说:“你现在不即位,莫非是怕了那两旗的人吗?”“两黄旗大臣希望立太子的人并没有多少!我们这些人都希望您可以坐上宝座称帝!”
立新君历来就是这样,朝臣们各为其主,都希望自己的主子能够登上权力的最高峰,这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是在权力面前,当然不会做出任何让步的。正因为两边如此的频繁活动,加剧了事态的发展。就在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在崇政殿的诸王大会上,一切都必须有个了结。
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前盟誓,命令天子禁军全副武装包围宫殿。会议开始之前,支持皇子的人就提出:“先帝的皇子尚在,就应该从中选择一个立为皇帝。”
此时最有威望的便是代善,大家都非常信服他,代善道:“豪格是先帝的长子,应该继承皇位。”豪格听到这里心里不禁暗自高兴,最有威望的人都这么说了,即位之事看来有望,豪格以为自己胜券在握,起身谦虚地说:“我没那么好的福气,而且我的德行也还不够,可能我还不够当皇帝。”说完之后扬长而去。
豪格太过自信,也可以说是自负,这就让他只看到了过程,就想当然的料定了结果。或许这也是命运的安排,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真是他做了皇帝,历史又会怎样被书写?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愿做那样的假设,但是我们应该庆幸,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豪格的欲擒故纵,让阿济格等人看准时机,立即劝多尔衮即位,代善当然不会反对,他对多尔衮的军事才能和治国能力都是非常相信的,说:“如果睿亲王能够继承帝位,对整个大清国来说,也是一大幸事!”
两黄旗的人自然不高兴,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终于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我食之先帝,穿之先帝,先帝之恩大于天,若不立皇子为帝,将自刎于此,欲随先帝去。”P4-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