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吴起变法触犯了楚国贵族利益,贵族们想谋害吴起。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死后,王公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射吴起必中王。而楚国的法令规定,凡伤及先王尸体者,要一律被处死。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们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悼王下葬后,其子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将因箭射吴起而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掉。结果,由于箭射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的改革没有像子产作刑书一样享受“与人之诵”的待遇,他虽然也曾让楚国日臻强盛,但终因树敌太多而未得善终。吴起变法所以会失败,一是因为迫使贵族开荒耕植,二是因为极大的扩充军备,把兵战之苦转嫁给下层人民,破坏了生产,使百姓怨声载道。后人以为他“以兵弱楚,”就是这个道理。与后来商鞅变法的主张相比,吴起的变法就缺乏那种以耕为首、以耕为战的特点。古人曾说:“吴起支(肢)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4.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在政治、军事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散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从《吴子》中,可以领略他杰出的军事思想。
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为此,他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他说:“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日内乱,五日因饥。”吴起这种看法停留在表面上,他对“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何原因引起,“因饥”的根源何在,并没有深入分析。但是,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找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他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但又非常重视军事。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既要重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从这个思想出发,吴起在西河一方面注重军事改革,一方面从事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魏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
吴起从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还不够,还必须有安定的后方。因此,他说:“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只有国内人民和前方军队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他主张:“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