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代科学家的命运轨迹,是二十世纪中国物理学史的通俗影像。那是国破家亡的年代,一个普通农家孩子在动荡的生活中到京城求学,从而走上坎坷的报国之路。他一腔热血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到八路军兵工厂研制烈性炸药,成为冀中抗日地雷战的幕后英雄;他在美国读博士期间发明镓灯,很快被用于美军在南洋群岛对日作战;他参与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曼哈顿计划”和军用雷达的科研团队;他发明著名的“葛氏扭摆”,发现“葛氏峰”,成为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科学大师和写进物理学词典的中国人。他就是葛庭燧。
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战士,他经历了极左年代的凄风苦雨,一生的个人理想就是报效国家;他恪守“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格言,他是一个天才的、正直的、矢志不渝的科学家。
《葛庭燧传》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中学校的学生。
展开
——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教授M.Ashby
他几乎完全开创了这个研究课题,他在世界范围被公认是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大师。
——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教授A.Cottrell
他的扭摆,作为战后最天才的发明时时触动着我,葛庭燧教授理应被列入那些曾经做过金属讲座的伟大的冶金学家和物理学家行列之中。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R.W.Cahn
我认为,葛庭燧教授是中国老一辈中最好的冶金学家。
——法国巴黎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教授J.Friedel
葛庭燧教授为开创和发展材料滞弹性这一新的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长期献身科研一线的精神举世无双。
——日本京都大学材料与工程系教授M.Koi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