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帝即位后,窦融的孙女由贵人晋位皇后,没两年,持家教子甚严的马太后也死了,摆脱养母控制的青年皇帝照例大封后族。窦后之兄窦宪顿时成为炙手可热、煊赫一时的实权人物,与窦氏家族关系密切的班固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章和二年(公元88),三十一岁的章帝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也就是汉和帝即位,于是东汉第一个太后临朝的局面出现了。年轻的窦太后大力扶持母族,很快,东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外戚专政局面诞生了。作为窦宪的掾属,班固负责起草以大将军名义刊布的朝廷文书,权力已非九卿之类可比,这位史学家和儒者距离帝国的最高权力只有一步之遥。<br> 但外戚专政最大的问题是小皇帝会长大。和帝本非窦后亲生,他五岁成为皇后的养子,生母梁贵人则被窦后逼死。他十三岁已行成人的冠礼,但窦太后一党仍然阻止他与朝臣接触,能与小皇帝亲近的只有内廷的宦官。永元四年(公元92)夏,十四岁的和帝与异母兄清河王刘庆在中常侍郑众的策划下,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外戚窦氏家族的专政,窦宪自杀。<br> 具有戏剧性的是,两位少年模仿的故事,竟然出自班固《汉书》的《外戚传》《窦婴列传》等。中常侍郑众论功被擢升为总管宫廷事务的大长秋,从此又开了东汉宦官弄权的先例。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东汉帝国在皇帝与外戚、宦官的博弈里最终土崩瓦解。<br> 然而班固并没有因为皇帝的政变提供了历史经验而幸免于难。墙倒众人推,班固很快也被免官,并被投入了洛阳狱。性情宽和的人往往疏于教子治家,班固也不例外。他的儿子依仗权势不尊法度,引起洛阳吏民的反感,“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班固最终为他的不顾细谨付出了代价——“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br> 当局势渐趋平稳,和帝感念起班固这位提供历史先例的“老师”——在这次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年轻的和帝真切地体会到了史籍故例对于现实政治的价值。得知班固已死于狱中,他十分震惊,下诏训责种兢,种兢只好找了主事的狱卒顶缸抵罪。但死者已矣。惋惜之余,和帝听说班固还有一位博学高才的妹妹,而她也正是驰骋西域的班超将军的一母同胞,这更让小皇帝感到惊奇。于是他马上下诏令班昭入东观续成乃兄未成之《汉书》。永元四年冬,一道诏书使班昭从一名家庭主妇变成了皇家史官进而成了内廷的政治顾问。不经意间,这也创造了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记录:班昭是参与“正史”编撰的第一位女性,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br> 这一年,班昭已经四十四岁,中年老成的她对于京都的变乱尤其是长兄的横死怎么能置之身外?看到历史兴替的规律又一次应验,掠走无数的生命,也包括她的长兄,她又如何可以无动于衷?能否在反复变化的历史事件中寻得一条可以宏观把握的原则和方法以供最高统治者借鉴,从而减少一些本可避免的流血、伤痛和损失呢?这是班昭发的.一桩宏愿,也正是这个愿望,无意问使得她跨过她的哥哥班固而更接近于她的父亲班彪。<br> 当班昭奉旨到洛阳皇宫内的东观藏书阁拾起兄长未竞的功业时,她发现这部还没完成的史书经过洛阳令种兢的恶意破坏,已经十分凌乱,几乎难以辨别篇目了。班昭只能一点一点细心摘选,梳理条目,恢复遗稿的本来面目。也正是从班昭开始,东观正式成为国史的编纂场所。<br> 在接下来的几年,好消息不断。出于对班固横死狱中的歉意,班氏家族在政变以后的大清洗中并未受到冲击,永元六年,作为对班昭续修《汉书》的褒奖,班昭的儿子曹成以司徒掾察孝廉而补为郎官。班昭胞兄西域都护班超收服西域全境五十多国,这时也向和帝报捷。第二年春,班超以平西域功,封定远侯。不久,班昭的儿子曹成出补为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长。<br> 这时曹成只有二十出头,还没有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做母亲的总是有些不放心,于是只好放下手中的活计,随儿子一同上任。到达以后,班昭仿照父亲的《北征赋》,做了《东征赋》以纪行。<br> 在这首赋中,班昭记述了从洛阳出发经河南、陈留二郡到达长垣旅途中的名胜古迹和与长垣有关的先贤圣人的事迹并抒发了自己仰慕前哲、“正身履道”的志愿,其中“靖恭委命,唯吉凶兮。敬慎无怠,思喋约兮。清静少欲,师公绰兮”的记述可以说是班昭平时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