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薛伯青步人电影界始,他除学摄影外,还兼学洗印。20世纪30年代是手工冲洗,作业时容易触电发生危险。薛伯青每次拍完戏后,就去边看边学洗印。后来,他自己拍的底片都是自己冲洗,这样,他可以自己掌握底片的影调以达到剧情的要求。当时拍摄内景、外景全部利用阳光(没有灯光设备),针对可用光源有限的情况,薛伯青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解决办法:他采取全景、近景集中一起拍,冲洗底片时把全景、远景与中景、近景分开洗印。这样,全景、远景感光不足部分可以用增加冲洗时间来弥补。薛伯青的这种“分景别洗片法”帮助他解决了不少难题。
20世纪30年代在摄影棚拍戏条件差,灯光不能超过5万瓦。用灯少、节电是薛伯青工作的又一大特点。
薛伯青非常讲究光线的运用,这不光表现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就连他拍的人物生活照也能看出人物脸上不同的层次感。他善于用光来弥补拍摄对象形象上的不足,比如用光来修补演员脸部的胖、瘦,用光打出演员的眼神光,使其炯炯有神,避免眼神呆滞。他会根据剧情的需要,调整不同的光线,最大可能地体现演员的美、丑及不同特质,展现给观众一个个鲜活、充满个性的银幕形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