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与政治思想上同孙中山的分歧和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相应,在哲学思想上则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幻灭感和对西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否定。老庄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恰在这时汇合进他的佛教唯识宗思想中来,使他在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上渐进渐深,这绝不是偶然的。这一变化以一九〇七年九月发表《五无论》为开始,以一九〇八年七月《四惑论》的发表和一九一〇年《齐物论释》的成稿为基本完成,一直延伸到辛亥革命。
《五无论》是佛庄思想在章太炎头脑中结合的初步产物。文章提出了一个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虚无之道”。在论证这个“五无”的理想世界的“最后圆满之期”的“无世界”时,他运用的就是佛庄并用、互为补充的方法,他先用佛教思想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世界本无,不待消灭而始为无。今之有器世间,本为众生依止之所,本由众生眼翳见病所成,都非实有。”随即又用老庄的不可知论加以补充,组成物质世界的“原子云者,徒为妄语……超出经验之外,但有假名。要之空间尚无,岂彼空间所容受者,而可信其为有?”在这里,用不可知论得出了否定世界存在的怀疑主义结论。在他虚无主义的眼中看来,物质世界的存在,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错乱”罢了,待到“众生既灭,世界必无豪毛圭撮之存,譬若病眼者死,而眼中所见之空华与之俱死”。
“五无之制”虽然高妙,但毕竟太遥远了,“期以百年,然后递见”。在当今怎样向这个理想境界过渡呢?章太炎认为必须打破“今人以为神圣不可干”①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枷锁。他在《四惑论》这篇《民报》时期发表最晚的哲学论文中,把“公理”、“进化”、“唯物”、“自然”称为“四惑”,集中反映了他力图以佛庄思想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关思潮的特点。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一、惑于“公理”。资产阶级宣称,人生下来就对资本主义社会负有义务,社会和法律就是建筑在这种义务的基础上的。章太炎否认这种“公理之说”,人“非为世界而生,非为社会而生,非为国家而生,非互为他人而生,故人之对于世界、社会、国家与其对于他人,本无责任。”他指出,这种“强大社会以压抑个人,仍使百姓千名互相牵制”的理论,对人们的精神禁锢,比中国封建社会的“理学”更厉害:“天理缚人,非终身不能解脱,言公理者,以社会常存之力抑制个人,则束缚无时而断……无所逃于宙合。”为此,他把庄子齐物我、齐彼此、齐是非、齐利害、齐死生的齐物思想与之对比,结论是主张万事万物“各以所得为安”、否认绝对划一的庄子思想“其度越公理之说,诚非巧历(指善于计算的人——笔者注)所能计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