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间平谷:新时期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19254
  • 作      者:
    李春霞,吴长青,陈晓飞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春霞,1972年4月生,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曾在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中华合作时报社工作,先后担任主任编辑、主编。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先后挂任北京市平谷区社会办副主任、贵州省贵阳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驻华使馆里的中国人》、《走近成功》等。

  吴长青,1985年1月生,河南商丘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在《社会》、《开放时代》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陈晓飞,1987年8月生,山东日照人,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行为经济学。曾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剧烈变迁。与此相对应,社会组织初具规模并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明显。从十七大报告到“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民间平谷:新时期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试图通过分析社会组织在参与民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困境,从而为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民生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根本变化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在总体性社会里,国家动员能力强,而民间社会弱;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社会自治能力差,中间组织不发达,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很弱;缺少自下而上的沟通,民众的意见凝聚缺少必要的组织形式。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改变社会体制模式的重要力量。市场化取向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含义,是从“行政化配置”到“市场化配置”,原来国家垄断几乎全部资源的配置体制逐渐由资源拥有“多元化”的体制所取代。孙立平:《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36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个过程中,由市场和社会支配的“自由流动资源”开始出现,市场和社会开始成为一个与国家并列的、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这不仅造就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而且使得相对独立的“社会因素”得以发育。一个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在开始形成,自然的民间社会开始得到恢复,公民社会开始萌芽。这就直接意味着社会的重建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调整。一类不同于原有“单位组织”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李路路、李汉林:《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的“社会组织”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且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近些年来,社会组织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作用明显,尤其是在参与民生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民生建设是一项涉及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从十七大报告到“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发展目标。民生建设需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框架中统筹安排。
  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社会组织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特点。政府直接服务民生很难兼顾到具体地域、具体领域、具体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时间上也难以持续下去。而社会组织则是自下而上形成,更加接近“社会”、接近群众,对社会在民生方面的需求更为敏感,反应也比政府更为快捷。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关怀的特点。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也难以照顾到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使命往往与某些特殊群体紧密相连,更容易从微观入手来确定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定位更加准确,手段更为有效,这时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生建设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与效率。
  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都越来越趋于出资购买服务,再由NGO等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形式来激活社会活力。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已经具备条件。一是政府职能转移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随着政府职能加快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转变,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由单一供给主体逐渐向以政府合理让渡公共服务空间,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社会组织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开始有了更大的服务空间。二是民生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标准,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随着社会财富和私人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社会志愿精神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通过组织形式参与社区服务,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财富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要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和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2010年10月27日。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专设第三十九章,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强调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些决策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管理确立了总的制度原则。
  社会组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在配合政府宏观调控、开展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社会组织成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广大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通过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研讨活动、学术交流,积极推进我国社会的创新与进步。第三,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体育等机构,向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填补了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使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第四,社会组织成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培育了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文化。正如阿尔蒙德所言,“与非组织成员比较,组织成员作为一名公民,可能把自己看作更有潜力,在政治上更能动的参与者,也可能更了解政治和更关心政治。因此他更可能接近成为民主制公民的典范”。阿尔蒙德:《公民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386页。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组织形式,一方面是党和政府联系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另一方面又为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提供了平台。最后,社会组织还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以及民间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社会组织的研究
(二)民生建设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组织的结构分化
一、数量与力量的结构
(一)数量的增长
(二)力量的壮大
二、人员与领域的分化
(一)人员构成的分化
(二)服务领域的分化
第三章  北京市社会组织的结构分化
一、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一)管理变革
(二)发展特色
二、北京市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分化
(一)总体数量的结构分化
(二)人员构成的结构分化
第四章  平谷区社会组织的结构分化
一、平谷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一)社会团体趋向多元,民办非企业单位趋向单一
(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年龄结构出现分化
二、平谷区社会组织的民生建设实践
(一)领域与资源的分化
(二)与外部关系的分化
(三)制约因素的分化
三、平谷区社会组织的公众支持度
(一)公众认知度
(二)公众参与度
(三)公众满意度
(四)双方契合度
第五章  嵌入政治中的社会组织
一、发展是前提
(一)地方政府的“发展观”
(二)对社会组织的选择性支持
(三)社会组织的依附性发展
(四)社会组织与公众实际需求的脱嵌
二、稳定即民生
(一)地方政府的“稳定观”
(二)主动维稳
(三)消极顺从
(四)小结
三、组织的同构
(一)组织同构
(二)人员同构
(三)空间同构
(四)业务同构
(五)小结
四、相互的促进
五、总结
第六章  嵌入市场中的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与市场
(一)协调作用
(二)马太效应
二、嵌入市场的不同类型
(一)社会团体对市场的低嵌入性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对市场的高嵌入性
(三)社区及草根组织的需求嵌入性
(四)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非市场性
三、总结
第七章  嵌入地方传统的社会组织
一、对地方传统的影响
(一)丰富生活
(二)相互关怀
(三)文化传播
二、来自地方传统的挑战
(一)本土与外来者
(二)正规与不正规
(三)动员与不参与
三、总结
第八章  香港经验
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理念与经验
(一)发展路径:社会组织与公益服务提供
(二)发展历史:从传统到现代
(三)发展特征:社会组织的多元发展
二、香港社会组织对大陆的启示与借鉴
(一)经验的启示
(二)香港的经验借鉴
第九章  美国经验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模式与功能
(一)发展模式
(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作用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公益互助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三)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四)实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
第十章  欧洲经验
一、英国经验:社会福利服务与政府关系
(一)英国社会福利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合作
二、德国经验: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监管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分化
(二)社会组织的嵌入与脱嵌
二、政策建议
(一)社会组织层面
(二)政府层面
(三)社会层面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