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應該”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說有道理,他確實沒有超出人類的歷史經驗之外去設想或推斷人“應該”怎樣,更不贊成把“應該”的問題交給上帝,但另一方面,休謨道德學研究的卻全都是“應該”的問題。休謨的觀點非常清楚,理性研究觀念關係和事實,不會直接成為行為動機;每個人心中都有情感,最有力度的主導情感往往決定著他自己的“應該”和行動的方向,人類普遍的道德情感形成這個世界上高貴的人道主義精神,指明正義的方向。休謨的“應該”在“是”的視域之下,他相信人類自然道德情感的進步和健全理智的增進,也非常警惕情感的狂熱與迷信、理性的僭越與無知。“……各種體系和假說把我們的自然知性引入了歧途……由於每一種對我們自己或他人有用的或剑令我們自己或他人愉快的品質在日常生活中都被承認是個人價值的一部分,因此當人們通過他們的自然的無成見的理性、拋開迷信和偽宗教的虛幻曲解而判斷事物時……任何迷信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在俗世的人們當中把這些自然的感情完全引入歧途。”①為了獲得德的幸福與尊嚴,為了獲得最完滿的道德性,本性高貴的“我們發現必須將我們動搖不定的判斷力維繫在人類普遍一致的贊許上。”②休謨相信自然情感、日常語書和健全理性的力量,其倫理學既有規範性的追求,也有治療性的目標。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哲學是針對借助我們的語言來蠱惑我們的智性所做的鬥爭。”③
蘇格蘭啟蒙運動尊重人類心中自然的情感,休謨開闢了…片更廣闊的天地。休謨不但把情感看作人類行為的原初動機,還把人類的一切道德德性歸結為情感,更把道德區別和德性進步的基本原則歸結為同情。道德感辨別是非,自愛也是德性進步的動力,休謨德性理論著眼於人的整個情感世界。“當我們斷定惡和德的時候,我們也總是考慮情感的自然的和通常的勢力;如果情感在兩方面離開共同的標準都很遠,它們就總是被認為惡劣的而遭到譴責。……我們的義務感永遠遵循我們情感的普通的、自然的途徑。”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