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哲学中的二元论
在哲学中,二元论与一元论相对,指的是这样一种常识性的观点:现存的世界拥有两种基本不同的存在或实体——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在哲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哲学研究的理论旨趣不同,二元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二元论主要包含的是物质与精神或灵魂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里,二元论主要讲的是心与身的关系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者中,二元论主要关注的是心与脑的关系问题。二元论的理论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存在的形式,二元论被划分为实体二元论与属性二元论。古希腊哲学中的实体二元论的典型代表是柏拉图,属性二元论的典型形式是亚里士多德对形式与质料之间所做出的区分;近代哲学中,笛卡尔的身心理论是典型的实体二元论,为了克服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相互作用的困难,斯宾诺莎提出了一种“身心平行”的属性二元论理论;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实体二元论的典型代表是波普尔与艾克尔斯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其他的二元论大多是属性二元论。根据两种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元论被划分了相互作用的二元论、平行的二元论和副现象论。相互作用的二元论主张在精神与物质,或心灵与身体两种不同的实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笛卡尔的身心相互作用论就认为行动除了有物理的原因之外,人的意识也能成为行动的原因,比方说我想去喝水能够成为我去拿水杯的原因,同样行为也能引起意识,比方说你用拳打我的背能引起我对疼痛的感觉;平行的二元论主张,虽然在物质与精神、或身体与意识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如何解决这样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哲学家们有不同的主张:马勒伯朗士认为身体与心灵的一一对应关系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莱布尼茨等人则认为心灵与身体的一一对应关系是由于上帝一开始就设定了两者的一致,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前定和谐”;斯宾诺莎通过对属性与样式的区分来说明身体与观念的对应关系。另外根据二元论理论本身的性质,二元论又可以被划分为自然主义的二元论、谓词的二元论,等等。自然主义的二元论与谓词的二元论等,都是一种中立的二元论,也就是它们既不想放弃意识现象的真实性与特殊性,也不愿意陷入二元论所面临的神秘性以及与自然科学的不相融洽的困境。这也是本书将要重点阐述的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二元论的新的理论形式。
根据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各种理论形式及其内容,本论文将二元论规定为这样一种哲学理论,即除了承认世界存在着客观的物质实在和属性之外,还承认心理的实在或属性,并且坚持心理的实在或属性不能还原为物理的实在和属性。
第二节 原始的灵魂观念
哲学中二元论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假设了一种不同于物质实体或属性的精神的实体或属性,这种特殊的实体或属性在人的身上表现为灵魂的存在。二元论的学说之所以如此根深蒂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普遍持有的关于灵魂观念这种常识心理。最直接的证据是,灵魂问题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仍然是一个复杂纠缠,乃至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的问题。在20世纪初这个问题曾被一些人称为“二十一克半”问题,这源于19世纪初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实验:他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秤上的床,实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这个人体重的变化。他选择了一个濒死的结核病患者,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不动了,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他对这个人的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28.3495克),麦大夫认为这可能是体液蒸发导致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