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似,原名王缉和,1917年10月15日出生在广西省博白县岐山坡村。这是祖国南部边陲的一个小村庄,离博白县城大约二里地,祖先是中原移民,村子的居民全都姓王,据说远祖是周文王之子王子乔的后裔。按族谱上记载,先人们因战乱从陕西南迁到福建上杭,经广东、海南,再流徙到广西,定居岐山坡村。岐山坡的命名,据说也和西周发祥地“凤鸣岐山”的传说有关。这样的族史,宣示着这个村庄村民来历的古老、不凡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连语言,这个村子都是特别的,所有的村民都能熟练地讲两种语言:地佬话和客家话。博白是一个客家大县,客家话也叫新民话,就是取外来移民的语言的意思;地佬话是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十种声调,入声有四种,是汉语声调最繁富、人声保存最完整的一种语言。国内外著名学者、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一代宗师王力(字了一,秦似的父亲)就诞生在这里。他在法国用法语写的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即得益于自己的母语。而秦似后来研究诗韵、汉语词族,除了得益于父亲王力所传之外,也得益于熟练地掌握了两种博白方言。<br> 王力原名王祥瑛,秦似是祥瑛的长子,贞伦公的长孙,所以叫“阿大”,因为五行缺水,小名就叫“阿水”,王缉和是王力为秦似起的名字。王家按辈分排行,是淳、叙、贞、祥、缉、熙、善、庆,“阿水”属“缉”字辈,王力按辈分的排字和长幼顺序给家乡的三个子女命名为“缉和”“缉平”“缉国”,寄寓了他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当时,拥护共和,热切盼望国家和平统一的思想。后来人称秦似为王力的哲嗣。<br> 这个村子不算大,只有三十多户,翠竹环绕,绿树成荫,农院屋边,果树枝叶婆娑,品种丰富,遇上结果的季节,沉甸甸的果子把树枝也压弯了;村后背枕南流江,清澈见底的河水淙淙流淌;岐山坡其实无山,放眼眺望,可把远远近近一片片迎风招展的稻浪和一方方闪着粼光的池塘收入眼底。简直是个生态环境优美的鱼米之乡!但这里的村民并不富裕,富人只有两三户,大多数的人家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旧社会三座大山的重压,官僚腐败,生产落后,加上地少人多,又处天涯海角,交通不便,简直是个穷乡僻壤。正如秦似在《童年的回忆》中写的:“兵灾、饥馑、疫病、贫穷、愚昧……旧中国的一切伤痕,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也是旧中国农村千千万万儿童生活的写照。<br> 秦似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生门第。他家祖辈几代都有人中过科举功名,但没人当过大官。祖屋是一座两进的小院,泥墙瓦顶。一进的右室是王家的书房和客厅,中堂有一幅山水画,画两边有一副集句的对联:<br> 智者乐仁者寿格超梅上<br> 居之安资之深品在竹间客厅左厢房是王力的出生地。二进是个花厅,正中一张八仙桌,几张木椅,两旁有副楹联:<br> 天道酬勤<br> 求知至乐前面的小天井原来种着桂花、佛手、铁树各一株,还摆着几盆兰花。花厅右厢房的侧屋,是秦似的出生地。这是一间小小的泥墙房,只放得下一张秦似父母亲结婚时的中床和母亲陪嫁的几个箱笼、一张一尺左右宽的小木桌。门楼不算高,大门口有两个石墩,可供家人和路人坐憩。正门对出去,有两株果树,一株龙眼,一株木菠萝,丰年时硕果累累。<br> 虽然到了王力和他儿子秦似出生时,祖辈已破落,祖屋墙漆剥蚀、字画模糊,花树也不再完整,但依然充满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有着教人勤学求知、宁静致远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培养了几代读书人,其中也不乏有名的学者和教授。<br> 秦似的高曾祖父文田公、曾叔祖父方州公、祖父贞伦公,都曾分别取得过贡生、秀才等科举功名。但他的曾祖父紫庭公与功名无缘,只以种田、行医为生,听说还会打铁。由于不善经营,加上人口增加,红白喜事的耗费,不得不把分家时分到自己份下的十多亩地典当出去相当一部分,家境日趋衰落。据说到紫庭公去世,家里只剩几亩坡地、一匹瘦马和一副破马鞍。直到秦似童年,这副破马鞍还丢在柴房里。祖父贞伦公后改名王炳如,膝下本有四子一女:大子夭折,二子祥瑛根据排行,也叫“阿二”,后改名王力,三子后改名汇清,四子祥珩,女儿祥碌。祥碌青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是博白第一批共产党员,但仅仅21岁就因病身亡,剩下王力三兄弟。<br> 炳如中秀才后,还没有参加乡试,科举制度就被取消了,他于是考进了县师范传习所,毕业后当过一年县高小的教师就辞职回家。他好诗文而不善理家,农活全交给一位长工打理,会行医看病而常常不收诊金,给人写对联、书帖也分文不取,还常常贴上纸张笔墨费用。这样虽然他在乡中声誉很好,但家境却困窘到了夏天要把棉被送进当铺的地步。秦似两岁的时候,炳如公不得不离乡背井,带着妻子儿女到南洋谋生,让继母李贤修、秦似母子留守旧屋。炳如一去十多年,在印度尼西亚靠给人看病、开个小药店维持生计,直至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才回乡。王力高小毕业即失学,先在家里开了个私塾,教自己弟弟和村里的几个孩子识字读书,后受聘到离家20里地的山乡大车坪当家塾教师。由于有家学基础,又得到一位学生家长的14箱书,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地读,靠过人的刻苦勤奋与超凡的聪颖,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后来靠村里的“蒸尝”资助,到上海、北京求学,3年跨越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段,紧跟着又到法国留学,顽强拼搏。炳如和在南洋的王力的弟妹,靠小店与教书的收入,维持生计与支持王力留学的费用,家里凑不足,还要在华侨亲友中筹款。王力留法回来,曾请支持过他的亲友吃饭,表示答谢,但欠的债好久还没还清。南洋那头,根本无法顾及家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