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他对鲁迅有意见,而且意见很大。
原来有一次(1929年5月),鲁迅回北京看望母亲(他母亲一直跟大媳妇即鲁迅太太朱安住在北京),和钱玄同不期而遇。钱玄同看见鲁迅名片上写的是“周树人”,就话里有话地说:原来豫才名片还是三个字,不是两个字。什么意思?我想大家都很明白。他是说,你周树人还没忘本,没有因为鲁迅两个字炙手可热,就迎合潮流,用笔名代替真名了。但潜台词是:你用两个字的鲁迅代替三个字的周树人,大概也很快了罢?
鲁迅也不客气,回敬他说,我的名字从来就没改过。我只有三个字的名字,没有两个字的,也没有四个字的。意思是说,我并不像你钱玄同想象的那样,把“鲁迅”二字看得如何金贵;你放心,我才不会用两个字的“鲁迅”代替三个字的“周树人”呢。所谓四个字,是讽刺对方那个“疑古玄同”的花样。
当时二人不欢而散。这首先跟思想倾向的不同有关。1921年以后,陈独秀把《新青年》迁回上海,钱玄同就中断了和《新青年》的联系,不仅不做编辑,也不投稿,鲁迅则继续投稿。钱鲁二人分裂,今天不能展开。鲁迅当时给远在上海的许广平写信,告诉他和钱玄同的这场偶遇,说钱玄同“胖滑有加,唠叨如故,时光可惜,默不与谈”。1933年4月《两地书》出版,钱玄同看了这段,当然恼火。他认为鲁迅凭着文学创作暴得大名,就看不惯老朋友了,还在许多场合批评他钱玄同。他钱玄同宁愿承认这个老同学平平淡淡的过去,而漠视他的炙手可热的现在;宁愿按照古法称这个老朋友的字,不愿跟在“新青年”后面做鲁迅的粉丝,称他为“鲁迅先生”。那不是自己掉架子吗?他还常常对别人说,我只知道有个叫周豫才的朋友,鲁迅是谁?我不知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