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洋灰世家:陈一甫、陈范有父子求索实业救国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5830
  • 作      者:
    吴熙祥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是清末民初北方实业的重要成员,一个是驰骋水泥沙场,挽救3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屠杀的实业巨子。<br>  他们与“南张北周”有着太深的渊源;<br>  他们与清朝遗老遗少、北洋权贵、国共高层人物有着密切的接触;<br>  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辛酸与磨难。<br>  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展开
作者简介
    吴熙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诗刊》、《青春》、《安徽文学》、《诗歌月刊》、《小小说月刊》、《民间对联故事》、《江淮文史》、《志苑》及《中国审计报》、《中华合作时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新安晚报》、《扬子晚报》、《武汉晨报》、《江淮晨报》等媒体;著有《生态石台》、《石台楹联集锦》。曾任安徽省石台县财政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副县长,现任池州市审计局副局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天津民族资本的代表“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和创始人陈氏父子(被称为“洋灰陈”)的传记作品。陈一甫是清末民初中国北方实业界的重要成员,陈范有子承父业,驰骋水泥实业沙场,卓有成效,1938年,在南京挽救了3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屠杀。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辛酸与磨难,事迹感人。
展开
精彩书评
  一甫从余办实业,年最久。启新洋灰、滦煤矿、华新纱厂皆携手经营。性勤俭而好施与,有晏子之风。<br>  ——周学熙<br><br>  往尝闻皖人宦苏者言陈君之质直,一晤于江宁,固斤斤然有礼义人也。又十余年而有婚姻之好。<br>  ——张謇<br><br>  专门一年班同学陈汝良(范有)、李则昂、甄云祥三君,考入北洋大学预科。英才济济,相率出校,增我校光,扬我校风,敢为诸君预卜之矣。<br>  ——周恩来<br><br>  6月1日清晨,张太雷、林汝直、陈范有和李则昂4人组成的北洋大学第二讲演团,冲破天津警察厅、教育厅的禁令,到塘沽去宣传演讲。“听者塞途”,“人人点头称是”,“相聚不散,引颈遥望,似恨时间短促,不能尽所欲闻”。<br>  ——1919年6月2日天津《益世报》<br><br>  陈范有兄、曾养甫兄与余同时肄业于国立北洋大学,范有兄习土木工程,豪迈爽直,智慧高超,在班中时列前茅。养甫兄与余则习采矿工程。由于三人志同道合,抱实业救国之念一致,遂成金兰之交。<br>  ——陈立夫
展开
精彩书摘
  广阳镇是安徽石埭县县治所在地。<br>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江南千年古镇。它北依陵山,南凭舒溪。站在陵山之巅,南望,巍峨挺拔的黄山近在咫尺;北望,神奇灵秀的佛教圣地九华山仿佛触手可及。发源于黄山西麓方家岭的舒溪河,滔滔不绝,一路高歌向北流入广阳。河面在这里渐宽,河水开始放慢了行进的脚步,舒缓轻曼地折向东北,然后,流经泾县当年李白笔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汇入青弋江,从芜湖注入长江。<br>  便捷的水运,带来古镇的繁荣与灵秀。早在明代,县城小南门因溪楼多酒肆,号为“秦淮”,又因衣冠竞尚华丽,山珍海味必备,又有“小扬州”之称。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目连戏,其编创地也在这里。1875年前后,明代剧作家郑之珍在此编创《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石埭戏班子惟妙惟肖的演出和坐唱念打的绝技常令世人叹服,他们走全国,唱全国,红极一时。我国第一部戏剧专著《曲律》的作者、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书中叹道:“石埭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与角十之二三。”此后,这里的目连戏不仅登上京城大雅之堂,还流向了海外,并对徽剧和京剧产生过巨大的影响。<br>  舞台上演的是戏,人生演绎的何尝又不是一部戏呢?<br>  出身贤达<br>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69年3月6日)。南京。新年的气氛尚未褪去,崭新的楹联和孩童们的花布衣裳在人们面前活灵活现,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竹声。<br>  只听“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带来阵阵暖意。主人用天干的第九位“壬”字,给太平天国战乱后出生的婴儿,取名惟壬。<br>  这家主人便是石埭人陈黉举。<br>  陈黉举(1834—1884),字序宾。天资英迈。4岁开始,从族老陈虎臣先生精研百家之学。他于书无所不读,十余岁即讲求经世之学,尤好读《资治通鉴》,深涵其要义。道光三十年(1850),16岁的陈黉举补县学生员。<br>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进逼皖南。1856年,陈黉举23岁时,适逢父亲去世,这一年,传言太平军军纪涣散,乱杀无辜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人心惶惶,四处逃命。陈黉举则奉母举家转徙到江西彭泽、湖口一带,“乡族随行者数百”。局势稍有稳定,他即带领乡族回到家乡,“编联行旅数百人”,组成“义勇”,保护着一方平安。<br>  他的恩师陈虎臣先生是华东一带理学名儒,又是个大孝子。<br>  ……
展开
目录
序一 袁恩桢<br>序二 陈克俭<br>引言<br>第一章 荫生入仕<br>第二章 投身实业<br>第三章 极力辅佐<br>第四章 “洋灰陈”由此叫开<br>第五章 创办崇实学堂<br>第六章 联合之路<br>第七章 权力之争<br>第八章 执掌滦矿公司<br>第九章 性勤俭而好施与<br>第十章 北洋俊才<br>第十一章 国中巨工<br>第十二章 进入启新<br>第十三章 子承父业<br>第十四章 好事多磨<br>第十五章 南京最大的难民营<br>第十六章 宁为玉碎<br>第十七章 满目疮痍<br>第十八章 柳暗花明<br>第十九章 青史留芳<br>尾声:“洋灰陈”与“南张北周”的渊源<br>附一:陈一甫大事年表<br>附二:陈范有大事年表<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