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全国劳模杨怀远那张经典照片:肩挑小扁担手挽一老一小,那一小,便是我。<br> 大人们说我一夜之间成了“小明星”,跟着杨怀远上报纸上杂志上画廊上墙头,总之“杨怀远在哪儿你在哪儿”。<br> 大人们还说我那会儿臭美得不行,到哪儿都揣着这张照片,专找跟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显摆:“看清喽,这是我。我上报了。”<br> 其实那会儿我还小,根本就不记得我曾经那么“牛”过。但记得后来我长大了,戴上红领巾了,知道有一种光荣叫劳模了,才大彻大悟道:原来我上报纸上杂志上画廊上墙头都是沾了劳模的光呀。<br> 热爱劳模,尊敬劳模,崇拜劳模,这缘,就这么结下了。<br> 第一次与包起帆面对面,是2009年初夏的一个傍晚。<br> 6点。他准时到。是在上海延安西路200号文艺会堂的一个屋子里。<br> 跟照片上一模一样。中等身材,眼镜,略微蓬松的头发,还有那“包氏一笑”。<br> 见面前我做了点儿功课。看了包起帆的照片,印象深的是他爱笑。他的脸上笑容常在。开朗,阳光,轻松,真诚,还有点儿豪放。我给这笑起了个名字:包氏一笑。<br> 奇了怪了,第一次见包起帆我竟然没有一点儿的陌生感。<br> 我大大咧咧地说:“包老师,见到您很高兴。”<br> 叫包老师的刹那,我犹豫了一秒。称呼他什么好呢?做功课的时候,他那么多的头衔弄得我有点儿记忆障碍。记了这个,忘了那个,或者就是反串了抓斗大王物流大王标签大王。<br> 一秒之后我决定叫他老师。这年头人们好称老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