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商 南澳岛上的财富传说
粤闽临近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当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局限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东南沿海地区长期经遭受台风海难袭击,传统的农耕经济难以维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贫苦的生境迫使其凭借良好的海运条件从事海上商品贸易活动。以潮汕为代表的粤派商帮,早在16世纪初的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便大批投入海上商业冒险活动,由于他们最早以海贩海盗、亦盗亦商起家而被贬称为“潮汕海寇商人集团”(《乾隆潮州府志》)。
随着16、17世纪海外贸易的发展,闽南的漳泉地区、粤东的潮州一带逐渐成为物资集散地和海外贸易的出人口岸,为东西洋贸易的中转站。 早期中国人到东南亚等地从事贸易甚至移居当地,是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海外贸易往往与移民海外是交织在一起的。随着中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远程贸易需要商人亲历亲为,有些就成为住地商,有些则频繁往返于中外之间,贸易移民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移民类型。
自明以来,海外移民时有发生,这些移民多数都是以经商为目的或者说是以商人身份出国的。比如“亦盗亦商”的海上武装集团林道乾(澄海人)等人,无视明朝的海禁政策,从事走私贸易,并组织200余人与朝廷抗衡,以武装掩护其海上商贩活动,后被明兵所败。随后招募数百潮州人,携财带入定居暹罗北大年。甚至有泰国侨史资料记载,林道乾离开中国时曾率潮属2000余人、白瞻船100只到泰国北大年定居。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至少说明随其迁移到北大年的大部分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贩或从事与贸易相关工作的人。这种大规模的商贸移民虽不是经常性的行为,但明末清初零星的个人迁移行为却经常发生,这些贸易商人是16、17世纪移民暹罗的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