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14815
  • 作      者:
    范存忠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经典<br>    全景再现曾经隐没于历史烟尘的东学西渐<br>    讲述孔子学说、中国古典园林、《诗经》、《赵氏孤儿》、《好逑传》等的异国故事
展开
作者简介
    范存忠(1903-1987),字雪桥、雪樵,上海市崇明县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语系:193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44-1945年在牛津大学讲学,1931-1949年间,历任中央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1956年后,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图书馆馆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在长达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致力于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等的研究,硕果累累,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学派在中国的开拓者,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领域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对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中西文学与文化的相互融会、吸收、碰撞和影响,仍具有启迪意义。主要著作有《范存忠英语学习十二讲》(译林出版社已出)、《近代英国散文选》、《英国史提纲》《英国文学史提纲》、《英国语言文学论集》、《英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作者对中国与英国文化关系的探讨,上溯至乔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下迄威廉·琼斯对中国经典的译介与解读,跨越数百年。此间,众多中国文化元素,如孔子学说、政治制度、风俗民情、园林艺术、戏剧、小说等,通过各种途径传人启蒙时期的英国,对英国各界(尤其是学术界与文学界)发生了复杂的影响。作者以丰富的事实材料为基础,结合历史语境,努力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相遇时所产生的碰撞及前者对后者的启迪。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充分体现了他“明确而具体”的研究风格……范存忠先生从不孤立地去观察问题,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语境之中,由表及里,探究特定的文学、文化现象发生的原因,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使他的比较文学研究很有深度。<br>    ——王守仁<br>    我第一次拜读范先生关于外国文学研究的文章,就被他的深入仔细的分析、实事求是的论述、精辟的见解、踏实老练而又生动有味的文采所吸引住了。<br>    ——赵瑞蕻<br>    研究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朽之作。<br>    ——匡亚明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是对哥尔斯密怀有妒意的鲍士韦尔说的,但是最后几句也还符合实际。《世界公民》里介绍的中国文化,不免支离破碎,但在一百二十三篇信札中也不是没有一些精巧的灌木和芳香的坛花。<br>    同伏尔泰和其他启蒙运动者一样,哥尔斯密观察世界文化有一个比较的观念,认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气候、政治、宗教等不同条件,在民情风俗上势必有所差异,但同时又认为衡量一切事物有一个通用的尺度,就是“合理近情”的原则(reason or reasonableness),也就是所谓“理性主义”。启蒙运动者是当时开明的资产阶级思想家(philosophe),同时也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改革家。他们喜欢参照各种国家、各种民族的文物制度,在所谓“理性之光”的照耀之下,衡量一切现存事物,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应予以肯定,哪些是不合理的,应予以批判或抛弃,企图实现一个“理性主义王国”。他们的意图是善良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社会发展观念,更没有阶级分析的观点,以致罗列现象显得庞杂,分析事例显得浮浅,批判现实也不可能透彻。恩格斯已经指出:启蒙运动者所梦想的“这个理性主义王国,不是别的,正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王国”。启蒙运动者自以为是客观的,自以为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来说话的,而实际上却无法摆脱资产阶级世界观(其中也有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的束缚。大体上,哥尔斯密也是这样。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超越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是对这些局限应当有足够的认识。<br>    当然,在充分认识启蒙运动者的思想局限的同时,也应当历史地说明他们对时代的贡献。同伏尔泰一样,哥尔斯密对于东方的一个文明古国具有向往之情。他仿佛觉得,这个文明古国的思想文物,在不少方面,对当时英国社会能起借鉴作用;他仿佛觉得中国的思想系统与中国的文物制度所孕育出来的公民能对当时英国社会提出切中时弊而又合理近情的评论,来启迪人们的智慧,开导人们的头脑。他的《世界公民》里的中国人不是商人,而是“学者”、“哲学家”、“哲学流浪者”,像他们心目中的启蒙运动者一样。这一点值得注意。<br>    在酝酿写作《世界公民》的过程中,哥尔斯密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思想文物。那么,中国的思想对他到底有多少影响呢?我们不能说中国的思想改变了他的头脑,但是完全可以肯定,他从有关中国的材料里找到他自己正在寻找的东西——高度发展的民族智慧以及他认为比较合理近情的文物制度——作为他批评英国社会的论据。《世界公民》的序言里有一段诙谐的话,提到哥尔斯密与中国哲学家之间的关系:<br>    听说旧时浪漫小说里,有一个骑士和他的马发生了亲密的交谊。通常,马总是驮着骑士;但是紧要关头,骑士也驮着马,表示回敬。我与作者[指借托的信札作者中国哲学家]来往很密。他总是给我一些高雅的风格,我也有时帮他一点忙,把他的话语弄得通俗、流畅。<br>    其实,哥尔斯密与中国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并不限于语言的表达方式。《世界公民》里有不少中国哲学家的话语实在是哥尔斯密的话语;但是同时,也有不少话语,一向被认为是哥尔斯密自己的意见,后经考核,发现这实在是“中国人的议论”。例如第83函谈读书治学和为人处世。其中一节批判浪漫传奇,认为这些读物诲淫诲盗,无益而有害。前人以为这是哥尔斯密的话,是攻击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的爱情小说的,但是这节文字完全摘自杜赫德的《中国通志》。又如,同函结尾一段,也就是上面引过的关于“人生循环”的一段,恰巧表现了哥尔斯密的历史观点。但是,这一段也系完全摘自杜赫德。这样,哥尔斯密与中国哲学家之间,思想上颇多契合之处。因此,《世界公民》里的中国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作为“世界公民”的中国哲学家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br>    《世界公民》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里有几个生动的人物,如假装悭吝的黑衣人,假装阔绰的铁勃斯夫妇,假装正经的店铺老板娘,都是当时英国社会中下层的典型人物。就形式来谈,哥尔斯密的散文笔调是有他的特色的。他没有约翰逊的滞重,没有切斯特菲尔德的圆润,没有斯威夫特的锐利,没有沃尔波尔的浮滑;他有艾迪生的清圆流利而又比艾迪生自然,他的笔端总带有一种天生的谐趣。但是,这些是文学史家们经常谈论的项目,因此就略而不谈了。本篇着重讨论中国的思想文物对哥尔斯密的影响,证明《世界公民》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另有其意义和作用。从中国的思想文物与英国启蒙运动的关系来看,《世界公民》应该说是一个值
展开
目录
序一<br>序二<br>第一章 认识中国的开始,坦普尔爵士与中国<br>一、从乔叟时期到弥尔顿时期<br>二、中国文化开始发生影响<br>三、坦普尔爵士与孔子学说<br>四、坦普尔谈中国的园林<br><br>第二章 孔子学说与中国的自然神论<br>一、“中国人事件”<br>二、柯林斯、廷德尔、兰姆塞<br>三、博林布鲁克勋爵<br>四、博林布鲁克的游从:蒲伯和伏尔泰<br><br>第三章 揄扬声中的驳论与嘲讪<br>一、为基督教进行辩护<br>二、《飘流记》的作者——笛福<br>三、安逊的环球航行及其影响<br>四、中国是“基督的敌人”?<br><br>第四章 杜赫德的《中国通志》<br>一、《中国通志》及其英译本<br>二、约翰逊与《中国通志》<br>三、中国故事与英国的政党斗争<br>四、《一篇非正式的论文》<br><br>第五章 室内装饰与园林布置<br>一、茶、瓷器、室内装饰<br>二、艾迪生与蒲伯论园林<br>三、园林艺术的风尚在演变中<br>四、钱伯斯论中国园林<br>五、关于中国园林的影响<br><br>第六章 中国的戏剧(上)<br>一、《牺牲》、《中国之征服》、《仙后》<br>二、《赵氏孤儿》及其外文译本<br>三、法国文艺界对于《赵氏孤儿》的评论<br>四、英国文艺界对于《赵氏孤儿》的评论<br><br>第七章 中国的戏剧(下)<br>一、哈切特的改编本《中国孤儿》<br>二、《中国孤儿》的政治意义<br>三、歌舞杂耍:《中国的节日》<br>四、伏尔泰的改编本《中国孤儿》<br>五、谋飞的改编本《中国孤儿》<br>六、谋飞的《中国孤儿》上演成功<br><br>第八章 珀西的《好述传》及其他<br>一、《好逑传》的英译本<br>二、《好逑传》的主题、思想和作用<br>三、中国的语言文字、诗歌及其他<br><br>第九章 哥尔斯密与《世界公民》<br>一、《中国人信札》的写作与发表<br>二、《世界公民》的形象<br>三、哥尔斯密与中国的思想文物<br>四、《世界公民》中对英国社会的批评<br>五、哥尔斯密的贡献与局限<br><br>第十章 威廉·琼斯爵士与中国文化<br>一、开始学习汉语<br>二、继续学习汉语的计划<br>三、翻译《诗经》,研究中华民族问题<br>四、未完成的研究计划<br>附录 人名和书刊名译文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