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何止为诗痴?辛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300862
  • 作      者:
    王圣珊,王圣思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代文人的命运 一个时代的缩影<br>    一段深情的回忆 一套感人的书籍<br>    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作序,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br>    东方出版中心倾情奉献<br>    “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 一套不容错过的亲情书系    <br>    “这套书烫手,看了,血液循环会加速。丛书里所记叙的几位已故文化人,长期生活在上海,他们的女儿从各个角度:历史的、文化的、亲情的、友情的……感性又细腻地追忆了父辈们过往的成就或背后的故事,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史增添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这真让我高兴。我为这些父亲的女儿们叫好……<br>    它使你为爱国的热情、为浓郁的友情、为人格的固守而震撼。像一盏盏不灭的灯,闪亮着、燃烧着。”<br>    ——黄宗英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圣珊,1946~,辛笛三女。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美国查普门大学MBA。上海翻译家协会及美国翻译家(ATA)、美国文学翻译(ALTA)、全美司法翻译工作者(NAJIT)协会会员,为国际会议、商务会谈等提供同声口译服务并为中、英文报章杂志翻译及撰写文章。英译中译作有:辛格的《遁世者》(合译)、海明威的《在密执安州》、沃克的《战争与回忆》(合译)、嘉西亚的《火柴男人》及卡通片《阿拉丁》、《木兰》等;中译英译作有:’电影剧本《少爷的磨难》、卡通片《风尘小游侠》、《王辛笛短诗选(中英对照)》(翻译部分诗作、校阅全书)等。<br>    王圣思,1947~,辛笛四女。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静水流深》(论文随笔集)、《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俄国文学与中国》(合著)等;编著有《九叶之树长青》、《“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昨日之歌——冯至诗文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副主编)、《记忆辛笛》、《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辛笛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辛笛(1912-2004):现当代著名诗人。本名王馨迪,另有笔名王辛笛、心笛、一民、鸿等。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28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与诗人艾略特、史本德等曾相过从。1939年回国,在暨南、光华两大学任教授。1941年冬改入银行任职,抗战胜利后,兼任《美国文学丛书》和《中国新诗》编委。与其他诗友以《中国新诗》及《诗创造》为园地,形成具有现代诗歌流派特色的“九叶”诗人群体。1949年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转入工业战线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上海欧美同学会顾问、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留英同学会名誉会长等。<br>    主要作品有诗集:《珠贝集》(与弟弟辛谷合集)、《手掌集》(代表作)、《辛笛诗稿》、《印象·花束》、《王辛笛诗集》、《听水吟集》(旧体诗)、《王辛笛短诗选》(中英对照)及诗友合集《九叶集》、《八叶集》;散文集:《夜读书记》、《嫏嫒偶拾》、《梦馀随笔》;并主编《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翻译短篇小说、诗歌多种,校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译本《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不会写诗,是一憾事。但平时听父亲闲聊,为他整理创作资料,近距离观察他,还是发现了他写诗的一些秘密。<br>    父亲曾讲起小时候如何想写诗的故事。他七八岁的时候,还在私塾读书,曾是清末老举人的祖父对他的课业抓得很紧,常在晚上考查他。一天,要他背诵欧阳修的《秋声赋》,其时正值初秋,窗外明月高照,秋虫唧唧,父亲心中也就朦朦胧胧地萌发了写诗的兴致。十岁左右,祖母回家乡探亲,父亲第一次与自己的母亲离别,当着众人的面,父亲还是表现得很硬气,但回到家里便忍不住蒙被大哭起来,也产生了一种说不明白的诗情。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正逢军阀混战,他随父母逃难到乡下,恰是春光明媚、清风拂面的时节,到处桃红柳绿,宜人的风景和逃难途中无心观赏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他感受到一种愤恨、惋惜又夹杂着凄凉的心绪。在这种情感起伏交织的情况下,他总是渴望用诗来表达,于是他学写起旧体诗。进入南开中学后又开始学写现代诗。
展开
目录
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br>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代序),黄宗英<br>策划人语<br>圣思的回忆<br>父亲写诗的秘密<br>父亲与《大公报》的因缘<br>诗人伉俪情深<br>初遇“蝴蝶”<br>相约留学法国<br>终成眷属<br>《鸳思》<br>诗为媒<br>人人都说好姻缘<br>琴瑟相和<br>相濡以沫<br>最忆是儿时<br>香港之行<br>母亲比父亲更理性<br>童年趣事<br>印象中的外公和父亲<br>“文革”轶事<br>抄家前后<br>失窃怪事<br>集体的梦魇<br>“劳瘁都缘文物累”<br>逆境援手<br>图书室管理员<br>“诗人王辛笛创作生涯展览会”背后的故事<br>照片的故事<br>手稿的故事<br>作品的故事<br>书信的故事<br>父亲与体育运动<br>“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br>——追忆父亲生前最后一百天<br>生死情怀<br>诗歌穿越时空<br>生活模仿艺术<br>父亲的书房<br>我们家的笔<br>父亲与周作人的交往<br>情系甘雨胡同六号<br>父亲的“甘雨六号”<br>诗友在此聚会<br>父亲与杜南星<br>另一位住客<br>《甘雨胡同六号》和《松堂》<br>共同的“甘雨”情结<br>友情遭遇考验<br>诗谊如水<br>——父亲与卞之琳的多年交往<br>诗情诗谊长存<br>——父亲与钱镭书<br>追忆拜访施蛰存先生<br>几次拜访施先生<br>听施先生谈往事<br>代父探望送别施先生<br>父亲与唐浞叔<br>相识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br>重逢干“文革”之后<br>雪泥鸿爪见诤隋<br>“出土文物”<br>人间何处无诗<br>诗缘都自铸情来<br>父亲与“九叶”诗友<br>“九叶”的命名及形成基础<br>以诗会友及挨批<br>回应蛮横的批评<br>诗友们后来的遭遇<br>九叶之树长青<br>巴金先生给父亲的信<br>——兼记父亲与沈从文先生的交往<br>结识巴金、沈从文两位先生<br>巴金先生的两封信<br>父亲怀念从文先生<br><br>圣珊的回忆<br>巴金伯伯的关心和嘱咐<br>我和父亲的诗缘<br>相关又无关<br>频频邮路,诗信往来<br>父女改诗选诗忙<br>……<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