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生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农历三月十八曰,是蒋介石与发妻毛福梅生育的蒋家嫡传之子,也是蒋介石所生唯一的亲生骨肉。<br>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制度正处于从旧式塾馆过渡到新式学堂阶段。蒋经国先人私塾读四书五经,后进正规学校接受新知识。从1916年到1922年,蒋经国接受了整整6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他幼年所受教育的模式,几乎就是蒋介石当年的翻版。按照名作家江南的说法,“蒋先生的理想,受他自己生长时代的局限,是个典型的国粹主义者。认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认为在故纸堆里,有为人治世的指南针。”蒋介石正是以自己早年走过的道路为模型来塑造蒋经国的。蒋经国曾回忆道:“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在蒋经国十岁那年,蒋介石写信回家要求蒋经国读《说文解字》,指示他说:“此书每日认得十字,则三年内必可读完,一生受用不尽矣。”后来蒋经国常说:“父亲对于我们兄弟的教育,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不管在家、在外都是经常来信指示我们写字、读书和做事、做人的道理。”<br> 1922年,蒋介石不顾毛福梅的反对,接蒋经国到上海,先人万竹小学读四年级,毕业后又考浦东中学继续接受教育。虽然蒋介石长期不能亲自在蒋经国身边施教,但他对儿子学习的督促却从未懈怠。蒋经国在上海读书期间,差不多每隔十天半个月,就可收到父亲寄来的信,从日常生活、为人处世到功课学业,事无巨细无不过问。<br> 蒋经国在上海读书期间,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新思潮、新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求知欲正旺、可塑性正强的蒋经国,同许多激进的爱国青年一样,蒋经国的思想境界不断发生变化,开始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br> 此时,国共合作正处高潮阶段,苏联和共产国际为了支援中国革命,创办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革命干部。当时进步学生都以留学苏联为荣,蒋经国是热血青年,当然不甘人后。1925年他被蒋介石介绍到北京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所办的子弟学校——“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文,为赴苏留学做准备。对于蒋经国赴苏留学的要求,蒋介石虽不鼓励但也不持异议。当时蒋介石还是中外闻名的“左派”,标榜“以俄为师”,与苏联的关系正处于最密切的时期,让儿子到“世界革命的圣地”去锻炼锻炼,未尝不是好事。蒋经国到广州后,正逢黄埔军校选派一批学生赴苏留学,他便加入了这支留学队伍的行列,于1925年10月19日由广州乘苏联轮船经海参崴转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br> 与蒋经国一起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共有30C)多人,其中30名是由苏联顾问鲍罗廷推荐的国民党要员子弟。著名的有: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叶楚伧之子叶南,邵力子之子邵子纲,于右任之女于芝秀、女婿屈武,冯玉祥之子冯国洪、之女冯弗能等。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蒋经国与另外21名同学编为一班,开始学习俄文、历史、哲学、经济、地理、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等课程。学校为每一个中国学生都准备了一个俄文名字,蒋经国改称尼古拉。<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