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前的环保作家<br> 至今为止,哈瑞·马丁松在中国依然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瑞典作家,不如其他瑞典作家如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阿丝特丽·林德格伦等那么有名,尽管他是瑞典文学的经典作家,是瑞典文学界公认的继斯特林堡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因此,瑞典学院在1974年让他和另一位瑞典作家艾伊文·雍松分享那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据我所知,马丁松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一本完整的中文翻译著作出版。1997年,我曾经翻译过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荨麻开花》部分章节,发表在南京大学当年出版的《当代外国文学》上。这大概是他的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作为第一个介绍者,我感到很荣幸,但遗憾全书还没有中文译本出版。2004年瑞典庆祝马丁松诞辰百年,举行一系列活动,包括皇家剧院上演其唯一的剧作《魏国三刀》,是中国唐朝历史背景的作品,因为参加演出有中国编舞人员,不懂瑞典语言,我还翻译了整个剧本,但译本也并没有在中国出版。<br> 当然,即使在世界上,马丁松的知名度相对来说也不高,不如前面提到的斯特林堡、拉格洛夫、林德格伦等。这里当然是有些原因的。瑞典学院网站上有介绍马丁松的专门文章,作者拉森承认,即使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提升(upswing)”马丁松的国际声誉,他在国外还是“相对来说无人知晓”。一个主要原因是马丁松本土色彩非常强烈,非常民族化乡土化,他的文学语言有典型的瑞典南部地方特色,频繁出现各种当地花草植物的名称,而他还“使用自创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所以翻译成其他语言就非常困难,各种语言的译本都不多,在其他语言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影响自然有限。<br> 马丁松受到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有一定前卫性,而同时代人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当别人还在对现代文明高度赞赏的时候,马丁松就已经对大工业和技术发达的社会野蛮掠夺自然资源式的生产方式表示不满。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和广岛原子弹轰炸后恐怖的结局,使他对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持否定态度,不是政治性的否定而是出于自然的否定。所以,马丁松确实算是最早的环保作家和“生态主义”诗人。现代工业技术给马丁松带来的忧虑很早就明显反映在他的第一本原创性小说《失去的美洲豹子》中,也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诗集《茨卡达》、《图勒的青草》以及《大车》等作品中。对于未受破坏的自然的呼唤之情,以及呼吁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感,还表现在他死后出版的诗集《沿着回声的小径》及《多丽德人》中。和这些诗集中对自然的赞美相对照的,是在1956年创作出版的幻想史诗《阿尼亚拉号》中描写了自然的灾难。这首长诗描写宇宙飞船“阿尼亚拉号”如何把人类撤出被毁坏的地球,但飞船控制机制也遭毁坏,飞船上的人类最后被抛入了空荡无边而寒冷的外星空间。诗人对未来的预见以及充满幻想的风格,使这部作品被文学评论家赞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之歌”,是当代世界文学史稀有的史诗作品,因此也奠定了他作为继斯特林堡之后瑞典文学最伟大作家的地位。<br> 马丁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发表过很多哲学散文,提出了环保问题和生态问题,发展了自己的“自然哲学”理念,并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反对城市化。能具有这样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并用文字文学形式向全人类发出警告,这在全世界的作家中都是非常超前的,比世界上很多生态学说的开拓者都要早。<br> 马丁松写作的题材当然非常广泛,不仅关注环保,还涉及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的很多重大问题,所以拉森也指出:“马丁松的写作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二十世纪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社会不公和专制,包括战争与和平,包括商业文化与汽车文化,包括核武器与环境破坏。”可以说马丁松也还是个预言家,预见了现代社会未来的“全球化”中会出现的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马丁松在瑞典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2004年瑞典文化界举办了很多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世界各国翻译马丁松的作品日渐增多,日本最近就翻译出版了他的长诗《阿尼亚拉号》。<br> 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够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广阔视野,地方性与国际性结合,甚至有透视宇宙的全方位观点,这样的结合实在是比较独特的,像是一个预言者,能在水晶球内看到未来道破人生机密,所以瑞典学院颁奖词称赞他的写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这一句话非常简短,其实内涵丰富深厚而又准确到位。它能反映出小和大、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而最主要的,还反映一种特殊的自然和宇宙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然哲学”。“捕捉露珠”一词形象说明他对自然而微观的世界的兴趣,而“大干世界”一词反映他对宏观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两者结合则表达他对自然和宇宙的关注。<br> 当今的世界,不少“作家”是从孔方兄的钱眼中看世界的,还有多少作家能够注意到早晨“草丛”中的露珠?或者说,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草丛”,自然也就没有早晨的“草丛”上的露珠?那么,谁还能更进一步从这微细晶莹的自然造物中透视大干世界?马丁松这样的作家,如今大概是寥若晨星了。<br> ……<br> P3-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