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br>绪论<br>一、选题缘由<br>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br>三、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br>四、本书结构与学术创新<br>第一章 南京城市现代化的开端<br>第一节 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br>一、人口锐减与土地荒芜<br>二、经济萧条<br>三、传统丝织业受到严重冲击<br>第二节 传统中心地位的丧失<br>一、古代南京: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br>二、传统中心城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br>第三节 开埠通商及其影响<br>一、南京开埠始末<br>二、开埠对南京的影响<br>第二章 城市经济结构的嬗变<br>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及其特点<br>一、工业化的进程<br>二、工业化的特点<br>三、丝织业:传统产业向现代转型失败的个案分析<br>第二节 商业、贸易与金融业的发展<br>一、商业的现代嬗变<br>二、对外贸易发展的扩大及特点<br>三、现代金融业的出现及其发展<br>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大量存在<br>一、“阡陌相连”的城市<br>二、“四郊之地尽入”南京<br>第三章 城市建设——现代城市基本格局的奠定<br>第一节 “兴废替毁”——1927年以前的城市建设<br>一、清以前的南京城市建设<br>二、“新政”带来的新气象<br>第二节 现代城市管理机制的建立<br>一、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南京建市<br>二、现代性市政机构的设置<br>三、区以下基层组织的设立<br>第三节 “十年建设”的新南京<br>一、城市规划的蓝图<br>二、市政建设的成就<br>第四节 城市建筑的现代话语<br>一、《首都建筑规则》与建筑指导思想<br>二、城市建筑的现代化解读<br>第四章 教育体制的转型<br>第一节 教育体制的转型过程<br>一、新式教育的兴起<br>二、新式教育体制的初步形成<br>三、新式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备<br>第二节 教育的现代化功效评价<br>一、新式人才的造就与吸纳<br>二、“墙内开花墙外香”——农业科技的推广<br>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失衡<br>第五章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br>第一节 人口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变动<br>一、人口聚集:典型的移民城市<br>二、人口自然结构的分析<br>三、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r>四、社会阶层的变动<br>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兴起与发展<br>一、民国南京社团的兴起<br>二、合作与抗争——社团参政的方式<br>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弱点<br>第三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br>一、大众传媒的兴起<br>二、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之一:衣食住行乐<br>三、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之二:礼俗、婚姻家庭观念<br>……<br>第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凸现的社会问题<br>第七章 关于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思考<br>图表目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