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海<br> 任瓌讨伐倭寇<br> 上海近代史上有个外祸,那就是倭寇。<br> 倭寇就是 《明史》里提到的日本海盗集团。当时日本藩镇纷争,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纷争中常有失意的武士下海沦为盗匪,他们聚合本国的浪人、走私者、投机商人,勾结中国的土豪,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对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br> 明朝中叶嘉靖年间,江南上海、松江、嘉定等地区就是倭寇杀掠的一个重灾区,为此,北京朝廷从各处调集人马前来,防御和打击侵犯的倭寇。倭寇的兵器装备主要就是倭刀。这种倭刀,制作锻炼非常讲究,且不笨重,而有削铁如泥的功能,在战场上明军的长枪短刀就比它差多了,所以明军吃了不少的亏。后来明军动用了神机营的火枪火炮,局势方才有所改观。当然也有像戚继光用新砍下的青竹长杆克敌制胜。<br> 当时在上海前线指挥同倭寇作战的是镇守太仓的山西人按察司金事任瓌。<br> 任瓌的部队当时主要的防区就在太仓、嘉定、上海一线。针对倭刀的锋利,他所率领的将士也有使用长竹竿为兵器的。史传河南嵩山少林寺棍僧也曾随任瓌抗倭,立下功勋。当时少林寺方丈月空长老率八十位棍僧前来剿倭前线,原先只有七十九人,凑不成整数,有个在灶头烧火的小僧闻之,一定要跟随而去。他从不习武,也无棍棒,只带了一根长竹竿。某天,少林棍僧在跟随任瓌与倭寇战斗时,大显神威,棍击倭寇无数,但因遭到倭刀削落,棍僧也有伤亡。其中有个着红衣的倭寇头目,手舞日月两把倭刀,阵上对垒时特别凶狠,僧人们多不是其对手。就在此时,这个小僧却挺着长竿迎战红衣倭寇。他手法灵巧,虽然竿头被削,可那被削后的竿尖更见锋利,红衣倭寇竟被刺中喉头,一命呜呼。<br> 此时任壤已是苏州府同知,为知府副手。因为剿倭的需要,任壤也带兵上阵。他很懂带兵的艺术,又能以身作则,和将士同甘共苦。据明人记录《山海漫谈》称:任壤领兵,没有架子,凡行军、宿营以至饮食都同将士在一起,白天脱下官服、常在将士行列里一起行军,初投军营的将士还当他是个普通的骑马军官呢。晚间,只要营帐不足,他就与将士同露宿在田野。更有甚者,任壤懂得本地民众对倭寇有仇必报的心理,战斗力尤强,特意招募。他的部队里有新招的崇明岛沙兵、南汇海滩的盐工,也有南翔镇南姚里严家五兄弟组织的“严家兵”。这些来自上海周边的子弟兵多遭受倭寇祸害,所以对倭寇战斗更加勇敢。<br> 海瑞疏浚吴淞江<br> 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br> 但此过去通俗读物对海瑞是不做宣传的,也从未写进过中小学教科书。他的知名度能超过明星们,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靠着罗织文字狱批评《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风行,海瑞的故事才走遍干家万户。但海瑞也倒了八辈子霉,死了三百多年后,好端端的海南海瑞墓,竟然还会开掘,毁尸扬灰。<br> 在历史上的海瑞还是做过若干实事的,其中与上海有因缘的,就是疏浚吴淞江。<br> 吴淞江是上海至苏州的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农耕社会的地方官员都要抓农业,以农为纲,就得抓农业建设。大吏还得按时向中央有司和皇帝禀报所在地区庄稼生长和水土保养。水,就是水利,水利建设简单地说,就是筑堤、浚河等项。海瑞是懂得此道的。<br> 明隆庆三年(1569),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江南巡抚)。同年冬,也就是在他到任后的半年,海瑞风尘仆仆来到上海县视察吴淞江下游,且派上海县知县张宿组织吏员,带动沿江各村农民就地作测量。拟定了自嘉定县黄渡到上海宋家桥这段长达14333丈(80里)的江面加阔15尺,即将原来的30尺,加阔为45尺。<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