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话说上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09802
  • 作      者:
    盛巽昌,张锡昌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上海近现代史,也可视为莽莽中华的简明历程。上海在中华以至世界城镇行列间,自有它独特的行为、独特的性格。开埠前后的上海,有很多与全国各地相似相近的经济结构、社会百态和文化心理。但鉴于上海的面向蔚蓝色海洋、面向广阔的大千世界,更有一些独到之处。十里洋场,蜿蜒的黄浦滩,此中因中西文化的交杂和融合、渗透,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多向的思维和理念,更有与其他地方反差和异同处。
展开
内容介绍
    含英咀华。此种出自社会的正面负面多维群体,都丰富了上海的文化结构,织成了一曲可歌可泣而又多彩,足可为人书写的交响曲。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本书所写就是出自此意,这里所选取的,并无严格的标准,也不讲究系统的排列。上海写作,风物万千,我们只是从文化上海视角寻找,市井小语,天下文章,以人说史,以史谈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古代上海<br>    任瓌讨伐倭寇<br>    上海近代史上有个外祸,那就是倭寇。<br>    倭寇就是  《明史》里提到的日本海盗集团。当时日本藩镇纷争,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纷争中常有失意的武士下海沦为盗匪,他们聚合本国的浪人、走私者、投机商人,勾结中国的土豪,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对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br>    明朝中叶嘉靖年间,江南上海、松江、嘉定等地区就是倭寇杀掠的一个重灾区,为此,北京朝廷从各处调集人马前来,防御和打击侵犯的倭寇。倭寇的兵器装备主要就是倭刀。这种倭刀,制作锻炼非常讲究,且不笨重,而有削铁如泥的功能,在战场上明军的长枪短刀就比它差多了,所以明军吃了不少的亏。后来明军动用了神机营的火枪火炮,局势方才有所改观。当然也有像戚继光用新砍下的青竹长杆克敌制胜。<br>    当时在上海前线指挥同倭寇作战的是镇守太仓的山西人按察司金事任瓌。<br>    任瓌的部队当时主要的防区就在太仓、嘉定、上海一线。针对倭刀的锋利,他所率领的将士也有使用长竹竿为兵器的。史传河南嵩山少林寺棍僧也曾随任瓌抗倭,立下功勋。当时少林寺方丈月空长老率八十位棍僧前来剿倭前线,原先只有七十九人,凑不成整数,有个在灶头烧火的小僧闻之,一定要跟随而去。他从不习武,也无棍棒,只带了一根长竹竿。某天,少林棍僧在跟随任瓌与倭寇战斗时,大显神威,棍击倭寇无数,但因遭到倭刀削落,棍僧也有伤亡。其中有个着红衣的倭寇头目,手舞日月两把倭刀,阵上对垒时特别凶狠,僧人们多不是其对手。就在此时,这个小僧却挺着长竿迎战红衣倭寇。他手法灵巧,虽然竿头被削,可那被削后的竿尖更见锋利,红衣倭寇竟被刺中喉头,一命呜呼。<br>    此时任壤已是苏州府同知,为知府副手。因为剿倭的需要,任壤也带兵上阵。他很懂带兵的艺术,又能以身作则,和将士同甘共苦。据明人记录《山海漫谈》称:任壤领兵,没有架子,凡行军、宿营以至饮食都同将士在一起,白天脱下官服、常在将士行列里一起行军,初投军营的将士还当他是个普通的骑马军官呢。晚间,只要营帐不足,他就与将士同露宿在田野。更有甚者,任壤懂得本地民众对倭寇有仇必报的心理,战斗力尤强,特意招募。他的部队里有新招的崇明岛沙兵、南汇海滩的盐工,也有南翔镇南姚里严家五兄弟组织的“严家兵”。这些来自上海周边的子弟兵多遭受倭寇祸害,所以对倭寇战斗更加勇敢。<br>    海瑞疏浚吴淞江<br>    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br>    但此过去通俗读物对海瑞是不做宣传的,也从未写进过中小学教科书。他的知名度能超过明星们,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靠着罗织文字狱批评《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风行,海瑞的故事才走遍干家万户。但海瑞也倒了八辈子霉,死了三百多年后,好端端的海南海瑞墓,竟然还会开掘,毁尸扬灰。<br>    在历史上的海瑞还是做过若干实事的,其中与上海有因缘的,就是疏浚吴淞江。<br>    吴淞江是上海至苏州的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农耕社会的地方官员都要抓农业,以农为纲,就得抓农业建设。大吏还得按时向中央有司和皇帝禀报所在地区庄稼生长和水土保养。水,就是水利,水利建设简单地说,就是筑堤、浚河等项。海瑞是懂得此道的。<br>    明隆庆三年(1569),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江南巡抚)。同年冬,也就是在他到任后的半年,海瑞风尘仆仆来到上海县视察吴淞江下游,且派上海县知县张宿组织吏员,带动沿江各村农民就地作测量。拟定了自嘉定县黄渡到上海宋家桥这段长达14333丈(80里)的江面加阔15尺,即将原来的30尺,加阔为45尺。<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    古代上海<br>    孙权和上海寺院<br>    陆机、陆云和陆氏家族<br>    虞潭、袁山崧和沪渎垒<br>    张碹、朱清和沙船<br>    黄道婆和棉纺织业<br>    秦裕伯和城隍神<br>    陈常追随郑和下西洋<br>    任瓌讨伐倭寇<br>    海瑞疏浚吴淞江<br>    徐光启推广甘薯种植<br>    侯峒曾、黄淳耀不剃发<br>    夏完淳为洪承畴杀害说<br>    近代上海<br>    陈化成和吴淞炮台<br>    宫慕久和英国领事馆<br>    刘丽川和小刀会帮派<br>    陈阿林和四轮马车<br>    陆顺得不识机密<br>    李秀成和轿子<br>    杨坊和华尔洋枪队<br>    李鸿章和淮军早期的洋枪洋炮<br>    冯悛光和淞沪铁路<br>    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和复旦大学<br>    徐寿造蒸汽船和译述西学<br>    王韬主掌格致书院<br>    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br>    邹容和提篮桥牢狱<br>    叶澄衷和澄衷学堂<br>    汪笑侬演京剧<br>    关纲之和会审公堂<br>    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br>    聂云台和他的《保富法》<br>    冯镜如开设广智书局<br>    徐念慈写科幻小说<br>    张元济和商务教科书建设<br>    高梦旦和儿童教育画<br>    林白水和《少年丛书》<br>    岳飞诗拓在上海<br>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和南洋烟草公司<br>    盛宣怀出殡盛况<br>    杜亚泉推介西方科学技术<br>    马永贞和武术<br>    现代上海<br>    孙中山在上海火车站<br>    陈英士剪辫子<br>    宋教仁被刺<br>    虞洽卿与西藏中路<br>    王国维和仓圣明智大学<br>    包天笑和《馨儿就学记》<br>    狄平子和重阳节登高<br>    夏月珊、夏月润攻打制造局<br>    李平书和上海市政建设<br>    萧友梅和世界音乐大师介绍<br>    天虚我生陈蝶仙和家庭工业社<br>    王培孙和南洋中学图书馆<br>    陆士谔创作武侠小说<br>    程小青创作侦探小说<br>    向恺然创作武侠小说<br>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br>    李汉俊和中共一大会址<br>    王一亭和慈善事业<br>    黎锦晖创作儿童歌舞剧<br>    许地山、许敦谷创作儿童诗画<br>    潘汉年创作民间故事<br>    马连良和洪长兴羊肉馆<br>    吕美玉为肖像权起诉<br>    郭沫若的历史剧<br>    丰子恺和子女“约法”<br>    夏丐尊和开明书店<br>    李惠堂和旧体诗<br>    陈云的两次辍学<br>    王开和照相馆广告<br>    蒋介石进上海租界<br>    曹聚仁笔下的黄浦滩公园<br>    康有为卖字<br>    周信芳连台本戏《封神榜》和香烟牌子<br>    杜月笙修高桥祠堂<br>    程霖生和房地产<br>    穆藕初爱惜人才<br>    郎静山和新雅粤菜馆<br>    张充仁——土山湾飞出的金凤凰<br>    陶行知和《红叶童话集》作者<br>    唐大郎的打油诗<br>    谢之光、杭樨英和月份牌<br>    黄慧如、陆根荣的情奔文明戏<br>    秦瘦鸥和《秋海棠》演出<br>    顾准、潘序伦扶植的立信会计师<br>    徐志摩和云裳服装公司<br>    福州路上的大药房<br>    茅盾和长篇小说《子夜》的写作<br>    袁克文卖字<br>    叶灵凤和藏书票<br>    邵洵美和国际笔会中国分会<br>    鲁迅——中国笔名最多的作家<br>    胡道静和通志馆调查<br>    柳亚子的藏书<br>    郭琳爽和永安公司国货<br>    黄楚九和广告<br>    王莹和《赛金花》演出<br>    胡蝶中西合甓的结婚仪式<br>    从《生活》周刊到生活书店<br>    李公朴和流通图书馆<br>    何香凝和绘画<br>    林汉达和中小学英语课本<br>    张春桥标点古籍<br>    成舍我和《立报》<br>    周祥生和祥生出租车<br>    聂耳创作《卖报歌》<br>    段祺瑞与吴清源下棋<br>    于伶的《花溅泪》<br>    董竹君开办锦江饭店<br>    张天师和祈雨消灾大会<br>    冼冠生创办冠生园<br>    潘德明环游世界<br>    田汉和海军的因缘<br>    谢晋元和四行保卫战<br>    欧阳予倩和改良平剧<br>    茅丽瑛在孤岛遭暗杀<br>    张爱玲的服装穿戴<br>    顾廷龙的图书馆情结<br>    何克明和海派灯彩<br>    文人和酒<br>    上海滩第一绑票案<br>    宋庆龄主持中秋晚会<br>    蔡楚生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br>    汤蒂因和袁雪芬的友谊<br>    “上海小姐”选美活动<br>    蒋经国“打虎”<br>    钟望阳的《把秧歌舞扭到上海去》<br>    张乐平举办三毛漫画展览<br>    陈伯吹的小学教师生涯<br>    张权将军之死<br>    陈毅——闻名中外的上海市长<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