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过山瑶的乡源:世界勉瑶(过山瑶)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12005
  • 作      者:
    李少梅主编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9篇,其中关于瑶族迁徙、分布的10篇,关于瑶族传统文化的10篇,关于瑶族语言和瑶文的2篇,关于瑶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宣传的7篇。论文作者经过田野调查和考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勉瑶的分布、迁徙、传统文化、语言、扩大媒体宣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美国瑶族联合会主席赵富明先生、越南民族委员会民族政策司前任副司长赵妹师女士,分别介绍了现在居住美国、越南的瑶族同胞的情况,使我们对海外瑶族同胞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还对今后勉瑶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合作提出了新的建议。这些成果,必将成为瑶族文化深入研究的有力佐证。
展开
精彩书摘
    定居乳源的瑶族,分布在必背、游溪、柳坑、东坪相联的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瑶族聚居地,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少部分瑶民在龙南海岱、兰厂、方武,侯公度大东山、坳头与汉族杂居。
    乳源瑶族的分布格局,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发生较大的变化。1992年,乳源启动了瑶族贫困人口迁移工程,从县委办公室、农村部、山区办、县民委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规划选点、协调、筹集资金,组织瑶民往汉区迁移。1993—1998年从瑶区迁移了1972户、8855人到汉区落户。在迁入地建立了移民村,办理了户口迁移,成为迁入地的正式村民,瑶民从原来在瑶山聚居,迁移到汉区,与汉族村民杂居,由此改变了历史形成的县境瑶族分布格局,同时使瑶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将对促进瑶汉族团结协作,融合民族关系,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和谐社会,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乳源组织瑶民向汉区迁移,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为零星分散到汉区落户的瑶胞办理户口迁移。汉区部分农民弃田经商或外出打工,将农田弃耕丢荒,瑶胞托汉区的亲朋好友牵线搭桥,到汉区承包耕种弃田,政府给予支持,办理了户口迁移。这些多数是一两户或三几户分散到汉区行政村落户的,不属由政府统一规划的集中迁移。有一户办一户,有两户办两户。
    二是将原来的调耕点改为定居点。乳源瑶胞在汉区的调耕点星罗棋布,而且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前,不少瑶胞到汉区租种水田,在田边搭简易的“田寮”供播种、插秧、耘田、收割几个耕作季节临时住宿,平时回瑶山定居点居住。收割稻谷晒干后,除去交租,也挑回瑶山吃用。这种生产方式瑶族称为“调耕”,实际上这也是瑶族游耕的一种方式。这种调耕点,如果租佃关系稳定,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若一旦发生纠纷,就解除租佃关系,瑶胞又去另租田耕,调耕点也随之变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有将汉人租给瑶胞的水田收回重新分配给汉区农户,而是划给了瑶胞,谁租谁种谁所有,调耕点便固定下来了,成了瑶族在汉区的插花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这些水田为瑶区社队集体所有,由生产队集体经营,调耕点从原来的私人调耕变为集体调耕。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以后,这些水田又由生产队集体经营转为农户承包经营,集体调耕,又转为以户为单位调耕。长期以来,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农村管理体制的变更,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没有改变调耕点的性质,如原一六的塘土岭、坑口、腊溪、水源宫、东冲角,桂头的上坳、下坳、莲塘边、担干岭,乳城镇的斜岭、东下山等,都是瑶民在汉区的调耕点。1993—1994年,乳源在规划瑶族迁移点时,将调耕点改为定居点,原调耕点的瑶族农户办理了户口迁移,连同土地划为当地汉区乡镇行政村管理。户数多、人口多、土地连片集中的,独立组成行政村,不能独立组成行政村的,并入就近的汉族行政村。
    三是重新规划迁移点。乳源从1993年开始,在一六下塘坝、新村、大坪、高园、生煲厂、横冲、简屋、赖星、附城腊岭脚、黄楼、岭头、候公渡深庄、磨刀坑、白石下、黄屋、山下村、东吴、友武、桂头凰村等地新建瑶族移民村。
    四是与周边县联系挂钩,建立瑶族迁移点。乳源与周边的乐昌、曲江等县联系挂钩,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曲江县的马坝朱屋、重阳万候、暖水、乌江、陀村(现属韶关市武江区),乐昌县(现为乐昌市)的长末井塘背、河南西安塘等地迁入瑶民166户、860人。
    乳源瑶族自治县组织瑶族向汉区迁移,工作难度比较大,要解决住房和公共设施,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是迁移瑶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乳源解决瑶族移民耕地问题的办法,一是将汉区行政村集体所有的耕地划拨一部分分给瑶族移民经营,政府给汉族村一定的土地补偿费;二是由瑶、汉族农户自找门路,自行协商,承包汉族农户转让的土地;三是开垦荒地。汉区划给瑶族移民经营的耕地虽然有些是耕作条件较差、产量较低的沙质田、烂湴田、山坑田,但经过农田建设改造,可以逐步改善耕作条件,提高产量,得到比瑶山山坡地高得多的收成,起码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尽管条件不是十分优越,瑶族还是愿意迁移,搬迁以后也比较稳定。瑶族迁移到汉区落户,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得到迁入地的汉族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乳源瑶族迁移到汉区的移民村,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生产、生活、教育、卫生、交通、通信各方面条件都大为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迁移初期,移民居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房,现在已经全部住进了新建的永久性住房,大部分是砖瓦房,部分是混凝土、红砖结构房,他们称“奔康房”,还有小部分是泥砖房。移民的家庭收入明显提高。小孩就近人读汉区中小学,受教育条件比在瑶山原居住地要好得多。集市贸易、交通、通信比在瑶山更为便捷。因此,瑶民在汉区迁建的居住地非常稳定,安居乐业,至今无一户移民回迁瑶山原居住地。
    乳源瑶族自治县自1993年瑶族贫困人口迁移工程启动以来。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移民村建房补贴,道路修建,供电线路架设,饮用水工程,以及其他配套工程。
    乳源瑶族向汉区迁移,主要是将那些生产条件实在太差,交通极为困难,生活贫困的瑶民迁移下山,迁移人口约占全县瑶族总人口的40%,大部分瑶民仍然山居,在山区谋生。瑶山根本不可能搬迁一空。因此,山居瑶民的民生,还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在资金投放、项目规划、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扶持瑶区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充分发挥瑶区在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民族旅游资源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综合发展山区经济,多管齐下,帮助广大瑶民富裕起来。
展开
目录

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
人类学研究所贺信
在世界勉瑶(过山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欢迎辞
在世界勉瑶(过山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辞
浅论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
乳源过山瑶印象
乳源瑶族迁徙概说
瑶民的迁徙:过程和挑战
乳源瑶族来往迁徙过程考述
乐昌过山瑶及其迁徙考略
寻找乳源过山瑶早期的历史足迹
明清广东瑶族分布考述
论瑶族使用的母语
瑶族盘王节的传承与开发
在融人和发展过程中保护并发展瑶族传统文化
云南积极推广应用瑶文的实践与思考
做大做强盘王节节庆品牌是天下瑶人的梦想
瑶族研究与瑶族自治县建设
越南“优勉”瑶歌初探
浅论瑶族鼓文化艺术
瑶族原生态民歌调查实录
瑶族概述
半个世纪瑶山行
瑶族文化揽胜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
乳源过山瑶之独特魅力
过山瑶的迁徙之路
谈谈扩大瑶族宣传的重要意义与途径
加强瑶族地区科普工作建设和谐瑶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瑶文化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平稳较快发展
亮民族牌走生态路
乳源永远是我们的根
我终于在有生之年回到乳源
在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