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从什么立场场体味,1919年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多事之秋——1919年的元,梁启超与弟子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在日本邮船“横滨丸”宽阔的甲板上迎接了新年第一轮朝阳的冉冉升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址是欧洲,但是心中沉甸甸挂牵的,却是身后祖国的命运和肩上国民的责任。<br> 这年春节期间,当普通百姓还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北京北洋政府代表团和广州军政府代表团却仍然在旅途上奔波,它们将分别代表北方政府和南方政府,前往上海参加南北和平谈判。<br> 3月17日中午1点钟,在与毛泽东等人告别后,“因幡丸”缓缓驶离上海码头,汽笛长呜,仿佛是那些赴法勤工俭学的热血青年在向世人宣告:“法兰西,我们来了!”<br> 4月30日上午,上海港码头,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胡适(代表北京大学)、蒋梦麟(代表江苏省教育会)、陶行知(代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一行恭候多时,迎接从日本来华讲学的杜威夫妇。<br> 5月4日,自1840年到1919年,这股气积压了八十年,终于在今天如火山之爆发,让人看到了自秦汉到民国两千年不遇的一道风景——学生爱国运动。一片白色的海洋,与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交相辉映。<br> 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回回营陈宅召开成立人会。学会宗旨被归结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未世风俗”。<br> 7月14日,创刊号的《湘江评论》正式出版,毛泽东提醒湘人:“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br> 但凡多事之秋,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总是忧喜参半,但是对于诗人和史家来说,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绝好吟诵主题和探究对象。<br> 于是,我们就有了史诗。<br> 于是,我们就有了讲述《1919·中国故事》的理由、欲望、期翼和激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