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1919:中国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300916
  • 作      者:
    何晓明,邓建华,金仁吾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从什么立场场体味,1919年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多事之秋——1919年的元,梁启超与弟子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在日本邮船“横滨丸”宽阔的甲板上迎接了新年第一轮朝阳的冉冉升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址是欧洲,但是心中沉甸甸挂牵的,却是身后祖国的命运和肩上国民的责任。<br>    这年春节期间,当普通百姓还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北京北洋政府代表团和广州军政府代表团却仍然在旅途上奔波,它们将分别代表北方政府和南方政府,前往上海参加南北和平谈判。<br>    3月17日中午1点钟,在与毛泽东等人告别后,“因幡丸”缓缓驶离上海码头,汽笛长呜,仿佛是那些赴法勤工俭学的热血青年在向世人宣告:“法兰西,我们来了!”<br>    4月30日上午,上海港码头,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胡适(代表北京大学)、蒋梦麟(代表江苏省教育会)、陶行知(代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一行恭候多时,迎接从日本来华讲学的杜威夫妇。<br>    5月4日,自1840年到1919年,这股气积压了八十年,终于在今天如火山之爆发,让人看到了自秦汉到民国两千年不遇的一道风景——学生爱国运动。一片白色的海洋,与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交相辉映。<br>    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回回营陈宅召开成立人会。学会宗旨被归结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未世风俗”。<br>    7月14日,创刊号的《湘江评论》正式出版,毛泽东提醒湘人:“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br>    但凡多事之秋,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总是忧喜参半,但是对于诗人和史家来说,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绝好吟诵主题和探究对象。<br>    于是,我们就有了史诗。<br>    于是,我们就有了讲述《1919·中国故事》的理由、欲望、期翼和激情。
展开
精彩书摘
    1919年的元旦,在日本邮船“横滨丸”宽阔的甲板上,梁启超迎接了新年第一轮朝阳的冉冉升起。<br>    南中国海碧涛万顷,“横滨丸”破浪前行。梁启超与随行的张君劢、蒋百里、刘崇杰等人,黎明即起,各抱一本书,在甲板上旁若无人,高声朗诵。他们通英文的学法文,通法文的学英文,俨然用功的中学生。到了中午,更彼此交换着当老师,检查学习的成绩效果。师徒一行都是头一次远航,感觉新奇而又紧张。在给女儿的信中,梁启超轻松幽默地写道:“舟行之乐,为生平未见,波平如镜,绝似泛瓜皮于西湖也。君劢最畏海行,一登舟即解衣高卧,置备呕器于枕畔,数日后乃以大航海家自命矣。”<br>    戊戌变法时期已名满天下的梁启超,此时要到哪里去?<br>    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依然是政坛上的活跃人物。遗憾的是,袁世凯、段祺瑞式的军阀强权表面上对梁氏礼貌有加,实际上却丝毫不给他实现“宪政”抱负的可能机会。希望破灭后的失落与沮丧令梁启超又一次萌生出弃政从文的念头。<br>    1918年5月,他在给友人的信中“郑重相告”:“此时宜遵养时晦,勿与闻人家国事,一二年中国非我辈之国,他人之国也。”同年10月,梁启超会见《申报》记者时表白:“心思才力,不能两用,涉足政治,势必荒著述,吾自觉欲效忠于国家社会,毋宁以全力尽瘁于著述,为能尽吾天职,故毅然中止政治生涯,非俟著述之愿略酬,决不更为政治活动。”
展开
目录
卷首语<br>一、梁启超师徒欧洲行<br>1.“求一点学问,尽一份责任”<br>2.刺激与震撼<br>3.中西文化关系的新思考<br><br>二、净业湖中的亡灵<br>1.粱巨川是谁<br>2.预谋已久的自沉<br>3.“殉清第一人”<br>4.薪火相传<br><br>三、小说《荆生》起风波<br>1.不懂外语的翻译家<br>2.“荆生”究竟是谁<br>3.小人物张厚栽<br>4.大人物与小人物一起出局<br><br>四、城头变幻大王旗<br>1.一个国家,两个政府<br>2.段总理“武力统”<br>3.大戏正演,主角溜号<br>4.南北议和,议而不和<br><br>五、巴黎和会:中国对列强说“不”<br>1.外交总长的心思<br>2.英姿勃发顾维钧<br>3.代表名额与国家尊严<br>4.精彩发言,义正词严<br>5.列强分赃,勾心斗角<br>6.代表团拒绝了政府的训令<br><br>六、吴宓与陈寅恪在哈佛<br>1.演讲赠诗成知音<br>2.购书请客显豪气<br>3.学术分汉宋,文化较中西<br>4.爱情,婚姻,“汽壶”<br><br>七、勤工俭学法兰西<br>1.法兰西,我们来了<br>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br>3.十六岁少年的留学岁月<br>4.闹学潮与押送回国<br><br>八、杜威来华讲学<br>1.杜威与胡适的师生缘<br>2.实验主义大师游历半个中国<br>3.依依惜别的深情<br><br>九、“五四”狂飙<br>1.天安门前<br>2.不眠之夜<br>3.总指挥“傅胖子<br>4.火烧赵家楼<br><br>十、罗家伦单挑辜鸿铭<br>1.“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br>2.学生要老师“下课”<br>3.新旧两派成水火<br>4.为恩师打抱不平<br>5.骂出来的学问<br>6.马寅初批示,辜鸿铭走人<br><br>十一、“总司令”冲锋在前<br>1.在研究室和监狱中探讨文明<br>2.“独秀已被捕<br>3.全民大营救<br>4.“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br><br>十二、湘江风雷<br>1.“洞庭湖的闸门开了<br>2.“张毒不除,湖南无望<br>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r><br>十三、主义与爱情<br>1.“返国图他兴”<br>2.“我是爱南开的”<br>3.演讲女生邓颖超<br>4.觉悟社《宣言》<br>5.一号与五号<br><br>十四、群英荟萃“少年中国”<br>1.七人发起<br>2.毛泽东来访<br>3.田园诗与鸟托邦<br>4.主义之争<br><br>十五、博多湾的诗情<br>1.初到博多<br>2.诗情喷发<br>3.大渡河与青衣江的渡润<br>4.新诗的护佑“女神”<br><br>十六、加拉罕两次对华宣言<br>1.天上掉下个大馅饼<br>2.张斯麟中将率团访苏<br>3.中苏签署《解决悬案协定大纲》<br>4.一声叹息<br><br>十七、“败坏风化”还是探讨艺术<br>1.“谋求中华艺术的复兴<br>2.蔡元培的支持<br>3.中国第一女模陈晓君<br>4.初会恩师<br>5.法庭抗争<br><br>十八、张伯苓与南开<br>1.“三易国帜”的刺激<br>2.忘年之交<br>3.远渡重洋,赴美考察<br>4.化缘显贵,延师大才<br>5.菁菁校园,奥运先驱<br><br>十九、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br>1.秘密结社<br>2.武装反袁<br>3.“肇和之役”<br>4.铁血暗杀<br>5.中国国民党诞生<br><br>二十、生命的抗争<br>1.自刎于花轿中的新娘<br>2.流言蜚语<br>3.谁是真凶<br>4.殉自由的女子“光焰万丈”<br>5.悲剧并未落幕<br><br>二十一、台江之滨的正义风暴<br>1.绝非偶然的惨案<br>2.举国声援<br>3.抵制日货<br>4.“第一次外交胜利<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