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旧王朝与新制度:清末立宪改革(1901-1911)纪事:a history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late Ch'ing (1901-191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00749
  • 作      者:
    徐爽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旧王朝与新制度:清末立宪改革纪事(1901-1911)》作者是想通过对清末立宪的选择、它的展开与被误待、以及被截断的描述,把事实与思想、政治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以此破译中国宪政、中国社会的命运。书中各章所述之史实,是构成清末最后十年“新政-立宪”这一时代链条上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连缀,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新制度是如何在旧王朝的母体中发育、演变,并最终撑破了它所寄生的母体。
展开
作者简介
    徐爽,重庆人,供职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为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译有《打造美国——杰弗逊总统与马歇尔大法官的角逐》(合译),《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持续推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全面改革运动。起初是“新政”,紧接着转入“仿行立宪”,从中央到地方、从统治者到士绅、从立宪派到革命党,各阶层各团体都在不断“试错”,乃至垂死一搏。这是清政府为求自救的最后一次变革,也是传统中国在实现社会转型的漫长过程中第一次现代化尝试。回顾百年前的立宪试验,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的宪政源于西方影响,但中国宪政自有其内在规定性。正是这个内在规定性,把过去的时代和我们今天联系在一起。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了更充分地向列强表白自己“化敌为友”的心迹,慈禧进而又说了一句不顾体面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想来此言一出,定会深得“与国”之“欢心”!此时西方列国对华的态度与反应,已成为制约清廷出台施政措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列强曾经照会清国,要直接与光绪皇帝交涉有关外交事宜——这,正是慈禧太后最为忌讳的一点。而现在看来,他们真正关心的,倒不是中国由谁来做皇帝的问题。光绪也罢,慈禧也罢,这对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国能够维持和扩大他们既已到手的种种在华利益和势力范围。按照列强的逻辑,中国太大、人口太众,以至于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所以,各国只能固守现有的在华利益,各国也只有通过北京政府方能兑现他们强加给中国的各种“新条约”、“新政策”。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得保证中国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秩序和强硬的中央政府不可。
    如果中国不思变革,而是继续积贫积弱,那么迟早有一天会引发天下大乱(“太平天国”、“庚子拳乱”已是明证)。而中国一旦失控,则各国不能不干涉。到那时,“一国干预,诸国从之,试问将来天下,仍能一统自主?抑或不免分属诸邦?”早在1866年,英国驻华公使阿利克在向中央政府递交的《新议略论》照会中就曾忧心忡忡地谈到过这个问题。[8]中国乱了,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列强们并不在乎由谁来坐龙椅,只是希望看到中国维持稳定局面,希望中央政府保持权威与强力;而且,这个中央政府最好开明一些,能跟得上世界潮流,懂得怎样与他们长期“合作”,而不是像那些拳民,见了洋人就砍一刀。
展开
目录
引言
寻找宪政研究的支点
追求值得追求的历史叙述
简单的回顾
时间开始了

第一章 传统内的新政
女政治家的见识
新政时代的开始
背黑锅的康有为
“误国家在一私字”
适应性改革
迟来的“新政”

第二章 断裂的传统:废科举对宪敢改革的影响
“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一部华丽的梯子
变科举,广学校
儒家建制的崩溃
“复科举便”?

第三章 他们从西方带回了什么
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真正动因
“部长级”考察团
他们从西方带回了什么

第四章 意见与决断
两道奏折
立宪三大利
清廷的态度

第五章 官制改革与丁未政潮
“预备立宪,先改官制入手”
内阁之争
丁未政潮
政改与政争

第六章 立宪派的“议会梦”
中国的“第三等级”
立宪派人的“议会梦”
国会请愿运动
中国最早的“国会”
一次并不团结,也谈不上胜利的大会
立宪派先天不足

第七章 慈禧末期和后慈禧时代的宪政
慈禧最后的日子
儒教中国的新纲常
后慈禧时代的宪政
王朝的终结
王朝终结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