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雄霸朔漠<br> 二 相煎何太急<br> 自匈奴政权建立,到头曼时代,匈奴已经完成了崛起阶段。但头曼一生屡遭打击,如果不是秦二世自毁长城,匈奴极可能没有发展到顶峰就胎死腹中。<br> 头曼的无能使匈奴的强盛时期来得更晚一些。后来,匈奴后裔在祭祀的时候总是把冒顿配天,避免提到头曼这个人,弄得冒顿好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br> 在漠北潜伏的那些年,头曼鼓捣出一大堆孩子来,其中小儿子最得他的欢心。本来老汉爱少子是件很正常的事,但头曼不是普通的老汉,而是一个游牧政权的首脑,在枕边风的吹拂下,头曼老汉越看越觉得少子聪明伶俐,越看越觉得太子冒顿不顺眼,于是决定废冒顿而立少子,可又恐冒顿不服,头曼想出了一条妙计。<br> 笨人有笨招,在废冒顿这件事情上,头曼可是下了一番心思的。<br> 一天,他把冒顿叫到跟前,说:冒顿呀!你大了,应该为国分忧,现在月氏国(统治今甘肃、宁夏的黄河之西和内蒙古西部)强大,我欲与之结好,你去做质子吧!<br> 头曼计算着日程,估计冒顿已到月氏,便“急击月氏”。施耐庵写《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节,描写雪景,用了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评价道:一个“紧”字,意境全出。这里司马迁用了一个“急”字,也使头曼的心态昭然若揭。如果是正经八百地打仗,需要的是冷静和耐心,是急不得的。头曼虚张声势,努力营造攻击正急的假象,月氏人果然上当,气急败坏地要杀人质冒顿。《史记》称冒顿盗马而归,既然是“盗”,估计此时冒顿的人身自由已经被控制,随时都有被杀掉的可能。趁看守不备,冒顿偷了一匹马,逃离月氏。<br> 月氏人在后面追赶,箭如飞蝗一样向冒顿射来,这家伙却像练了金钟罩铁布衫,愣是一箭未中。经过一处牧场,冒顿纵马闯进马群,狠狠地刺了头马一刀,头马疼得前蹄高举,咴咴嘶鸣,然后像疯了一样向前奔跑,群马跟在头马后面飞奔,把追赶者隔绝开来,冒顿才捡了一条命。<br> 在匈奴与月氏的边境上,头曼以为目的已经达到,立即撤军,并向月氏求和,他根本就不是真心想要打这一仗。<br> 头曼貌似痛苦地宣布了冒顿的死讯,立少子为太子,当冒顿风尘仆仆出现在他眼前时,着实把他吓了一跳。部落大人们不明头曼的心思,纷纷夸奖冒顿勇敢机智,头曼只好讪讪地说:“此子壮,可将万骑!”于是封给冒顿一个万人队。<br> 在李牧伐胡时匈奴就有十余万军队,那么“万人之将”就有十几个,诸将之上还有“二十四长”,照此推算,头曼给冒顿的“政治排名”当在三十名开外。太子为储副,位置第二,从太子之尊下降到普通将军,政治排名从第二下跌到第三十多名,冒顿将前因后果一分析,倒吸一口冷气,乖乖隆的东,自己险些死在这老家伙的阴谋之下!<br> 冒顿愤怒了!后果很严重。<br> 如果冒顿逃归时,头曼能够稍加掩饰,表达一下做父亲的慈爱,然后告知冒顿在误会之下你弟弟已经立为太子,不好骤变,都是我的儿子,先封你个谷蠡王吧。冒顿可能不会识破“借刀杀人”的诡计,也就不会起杀机的。<br> 头曼死于他自己的绝情和愚蠢!<br> 冒顿开始训练他的万人队。他准备了两件训练用品:鸣镝和大刀。<br> 命令只有一条,简便明了:我的鸣镝射到哪里,所有人射到哪里!不射者,斩!<br> 鸣镝,就是在一支普通的箭杆上加上一个小哨,发射时风入哨中,会发出尖厉的声音。这不是冒顿的发明,信号箭都是这样的。<br> 关键是,谁来发射?射的是谁?<br> 大刀是用来杀人的,叫你射你不射,赏给你一刀咔嚓!<br> 按照现在心理学的说法,冒顿的鸣镝共射是一个“强化条件反射训练”。不久,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万人队把一个个鸣镝的目标变成了刺猬,冒顿觉得还不够,就做了三个强化训练。<br> 第一个试验品:他的坐骑!<br> 鸣镝所向,众箭齐发,爱马变成了刺猬;有人稍微迟疑了一下,冒顿拎着大刀就砍过来了,不射的人全部被斩杀。<br> 第二个试验品:他的爱妻!<br> 鸣镝所向,众箭齐发,可怜如花番女,稀里糊涂就变成了刺猬;有人稍微迟疑了一下,冒顿的大刀就砍了过来,杀!<br> 杀了人,自会有人补上。冒顿需要的是射箭机器,不是人。<br> 第三个试验品:头曼单于的坐骑!<br> 鸣镝所向,万箭齐发!<br> 没有人敢迟疑!没有人敢发出一丝声音!整齐得像一块铁板。<br> 头曼的坐骑一声哀鸣,跌卧尘埃,身上整整被攒了一万零一支箭,像一座造型优雅的小山,非常壮观。<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