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岁丸”首航上海
1862年6月3日下午4时,一艘名叫“千岁丸”的三桅西洋帆船缓缓地抵达外滩天文台码头。船上悬挂着三个国家的旗帜,既有上海开埠后近20年来人们早已熟悉的英国米字旗和荷兰三色旗,还有第一次出现在黄浦江上的日章旗。日章旗的图案非常显眼:白色布地,中央是一个象征太阳的红色圆轮。当日寸“日章旗”仅是日本船舶的标志,上海人形象地称其为“太阳旗”。随“千岁丸”抵达上海的,还有51位包括官员、武士、商人在内的日本人,他们身着颇有唐宋古风的青罗色和服,蓄着发髻,有的还佩带着长短武士刀。
“啊!东洋人来啦!”好奇的上海市民多有围观,并迅速地将消息传遍大街小巷。
“东洋人,不就是过去的倭人吗?”
是的,看到那些日本人,不禁令人想起尘封已久的历史。虽然早年宁波是中日交通的门户,但就上海所处的江南吴地而言,早在公元310年,即日本应神天皇41年,就曾有日本人出现,他们是名为阿知使主、都贺使主的父子,专程为寻求江南织工和裁缝而来到吴地。以后,吴地的衣服裁制和蚕丝技术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和服又称“吴服”就是一个例证。而上海记忆中最早的日本人,则是14—16世纪中期“倭寇”对上海的袭扰事件。日本镰仓时代末期,随着幕府权威的衰落,西部地区的一些领主、庄官、地头结伙商人、游人侵扰中国大陆沿海,他们结成的海盗集团,史称“倭寇”。上海史迹中的平倭墓碑(松江府城东门外)、倭井(闵行区诸翟)、倭子坟(浦东)等都是倭寇袭扰上海的历史见证。此后的数百年问,由于日本实行严厉的锁国政策,日本船只和人员被禁止出海航行。在那个漫长的年代,日本只开长崎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被允许进入长崎的也只有中国和荷兰商人。因此,上海人除了到长崎经商外,一般都难见日本人的真面目。
时隔几个世纪后,当上海人在黄浦江畔重新看到日本人时,因好奇而围观也是自然的。当然,时过境迁,新兴的地理概念与时俱进,上海人开始用“东洋人’的新称呼来专指大洋东邻的日本人。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称呼竟然流传了近百年,至今还留在“老上海”的记忆中。
那么,“千岁丸”为什么会出现在上海呢?原来,在上海开埠10年后,即1853年7月,锁国的日本也被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的四艘军舰敲开了国门。虽然也是被迫开国,但日本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逐步推进西洋化改革,将发展对外贸易纳入“强国富民”的基础。当时,上海开埠后的变化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西洋文明造就的上海都市繁华,令他们赞叹不已。日本人将上海称为亚洲的“欧罗巴”,希望能在离日本最近的地方观摩西洋文明。同日寸,也希望在上海学习国际贸易的通则,考察与中国贸易的具体细节,从而正式开通与中国的贸易之路。
“千岁丸”原是英国的一艘帆船,载重量为358吨。1862年4月在长崎停泊时被日本政府看中,并以3.4万美元的价格购入,取“可以使用千年的船”之意,命名为“千岁丸”。由于长期锁国,日本当时竟然找不出一名能驾驭西洋船的船长,无奈之下,除了聘请英国人担任船长外,航海员和水手也全是英国人。作为船主的日本人只能扮演乘客的身份。然而,令他们尴尬的不止一处,由于当时中日两国还没有签订贸易协定,他们不得不选择与中日两国都有商贸关系的荷兰国作为第三方,并缴纳不菲的中介费。因此,“千岁丸”上悬挂着的三国旗帜,让上海人看到的是新鲜和好奇,而日本人心中则有几分耻辱和苦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