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1330
  • 作      者:
    王亚南,郑凡,郑晓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亚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执行主编,《中国文化创新蓝皮书》编委,《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编委,全国学科期刊《民族文学研究》南方片编委。学术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口承文化论》和本书,近年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评价体系”及其各地景气指数排行榜。
    郑凡,男,汉族,1953年9月生,1982年至2009年任职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
    郑晓云,现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旨在论证中国是一个拥有统一国民共同体的国家,是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为“00MZB001”)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课题原名全称为:《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背景下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华统一民族国家论》。现对副题略加修改为“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以更进一步彰显本项研究的核心主旨。书稿分为上篇“本论”和下篇“专论”两个部分。上篇侧重于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前提下的“多元”怎样在历史与现实中逐步实现整合,下篇侧重于探讨国内各民族“多元”基础上的“一体”现在和未来如何继续得到巩固。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上面那段引文中,全球化首先等于“辩论的旋涡”,其次则是有待于“从全方位的角度去审视”的当代现象,换言之,从现象的存在、变化到人们的感受和评价,全球化都还属于很不确定的事。不过,出自中国学者的一种概括,显然侧重于国家民族问题,也就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并且乐观地从中看到新的发展前景,说的是:“全球化作为描述未来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基本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各门学科关注的热点。全球化进程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是以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为体现形式的,今后在较长时期内也依然会带有这种特点,但全球化并非仅仅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其另一面则是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等不同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相互交融。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过程。世界经济越是全球化,经济中的民族利益就越突出,民族化倾向问题就越严重。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给民族国家带来机遇,又使民族国家面临严峻挑战,但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全球化进程不仅仅是世界走向一体或统一的过程,更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并存的过程。全球化的未来不应该是一元的、单一模式的普通化,而应该是多元化并存、多种模式共生的局面。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化。”①
    这里需要讨论的民族问题,即大致由英文nation和ethnic groups所指的“国家民族”及“国内民族”问题,是理解当代全球化现象的一条线索。这两方面问题又是密切关联的。例如针对全球化讨论中现代民族国家走向“终结”的说法,西方著名左派人士、也是全球化的著名理论家阿里夫·德里克,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前景及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阐述之后,明确说:“除了最天真幼稚的人外,再无人想指出民族国家已成为过去的事件,或者它再也无法在抵消全球化的影响方面起任何作用了,但是同样,对民族国家的任何重新概念化都必须考虑到超民族的和亚民族的力量,因为这二者已再度获得了决定民族形式的关键意义。”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本项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 所用若干概念界说

上篇 本论
第一章 社会观念视角:“大一统”文明共识传统
一 “黄帝子孙”认同的久远传统
二 “天赋亲权”与天命正朔追求
三 “天下国家”宗法礼制的形成
四 “大一统”天下观的发展演进
五 中土“文治教化”的扩散传扬
六 中华文明历史的“五方”共识

第二章 历史实践视角:“华夏”共同体整合沿革
一 胙土命氏的宗亲“国民”化
二 郡县制度的属民“国家化”
三 “朝民”整合与属民一体治理
四 “华夏一统”国家的历史承续
五 中华“民族国家”的自觉自为
六 国内多民族的“国民共同体”

第三章 法理和逻辑视角:国民共同体的建设
一 发掘中华共同体的珍贵历史资源
二 突出中华国民共同体的法理属性
三 定位国民共同体与国内民族关系
四 校准中文“民族话语”规范表达
五 清理“家国子民”陈旧社会遗产
六 消除“国野之分”城乡国民鸿沟

下篇 专论
第四章 现代化视角:“一体”如何包容“多元”
一 标准的现代化理论有可能遗忘民族问题
二 社会阶层变动作为民族问题的同构证据
三 国内民族学界涉及的现代化问题
四 社会整合的含义及长时段“想象力”
五 现代化意识形态中潜藏的思想方法
六 现代化概念构成当前意识形态重要内容
七 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协商需要相互补充
八 若干简要的概括

第五章 全球化视角:现代化问题的延续及对策
一 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及现代化的联系
二 全球化空间所特有的国家民族认同
三 对民族国家的挑战和促进国际秩序的契机
四 维护民族国家利益要超越二元逻辑陷阱
五 两种“民族”概念所包含的对内对外事务
六 透视种族、民族问题牵涉一定的研究方法
七 本土化趋势与民族意识的持续存在
八 民族存在的当下性与国家公民的多重角色
九 借“民族文化”问题引申几点结论

第六章 国家凝聚力视角: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 民族族体及其认同的历史发展
二 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和主导文化
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四 当前中国民族认同的多维关系
五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权巩固中华民族认同
六 中华民族认同与全球“炎黄子孙”
七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结语
一 本书基本内容综合辑要
二 本项研究重要观点及价值
三 相关对策思路和修正建议
后记
附:全书图表目录
图1-1 五帝世系
图1-2 五帝至夏、商、周三代世系
图1-3 中国夏时期全图
图1-4 中国商时期全图
图1-5 中国西周时期全图
图1-6 中国春秋时期全图
图1-7 中国战国时期全图
图1-8 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382年)全图
图1-9 中国齐魏时期(497年)全图
图1-10 中国陈齐周时期(572年)全图
图1-11 中国辽北宋时期(1111年)全图
图1-12 中国金南宋时期(1142年)全图
图2-1 中国秦王朝时期全图
图2-2 中国西汉王朝时期全图
图2-3 中国唐王朝时期(669年)全图
图2-4 中国元王朝时期(1330年)全图
图2-5 中国清王朝时期(1820年)全图
图2-6 中华民国时期(1946年)全图
图4-1 中国社会的阶层状况
表4-1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一)
表4-2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二)
表4-3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三)
表4-4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四)
表5-1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民族”主要提法及其频数
图5-1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民族”概念的分布及趋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