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07609
  • 作      者:
    李延明,吴敏,王宜秋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的两种含义、社会形式系统的结构、社会形式系统的各个要素、社会形式系统各要素的层次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概念、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阶段的衔接——社会发展线索、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及其共同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是自然形成的、交往和同步效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汇流趋势、汇流中的分叉、超越原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晚清时期中国地社会形态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宣传内容主要包括批判封建君权思想,倡导民主共和制度;抨击改良派恐惧革命的保守立场,鼓吹和呼唤革命2000多年来,中国的朝代不论如何更替,封建君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从未受到任何质疑。即使是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的历次农民起义,都是以反皇权为起点,以建立新的皇权为终结。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没有产生和引人可以替代君主制度的新的政治学说资源。清末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与君权相对的民权观念,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立宪派并不彻底否定君权的合法性,而是在承认君权的前提下搞君主立宪。相比之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全盘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更为彻底地批判君权,鼓吹民主共和制度天赋人权论是他们批判封建君权思想的主要思想武器之一。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革命军》中,邹容阐述了“天赋人权”的观念:凡国民“人人皆得有天赋权利之可享”,不是专门给帝王一个人专制的。但中国的封建君主,都是“私其国,奴其民的”,“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为此,他热切地呼唤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要在革命胜利后建立“中华共和国”,像美国那样,设总统、立议会、制宪法、定官制,使“人人当知自由平等之大义”,“当有政治法律之观念”,当享言论、思想、出版等权利。《革命军》是在孙中山提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之后,最为详细、清晰地描绘了未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图景,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章炳麟称之为“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鲁迅称赞它的影响抵过别的千言万语。
展开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第一节 社会的两种含义
第二节 社会形式系统的结构
一、社会形式系统的各个要素
二、社会形式系统各要素的层次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概念
第四节 社会发展
一、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节 社会发展阶段的衔接——社会发展线索
一、社会发展的阶段
二、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及其共同性
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是自然形成的
四、交往和同步效应
五、人类社会发展的汇流趋势
六、汇流中的分叉
七、牵引超越原理
第六节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编晚清时期中国地社会形态
导言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制度
一、封建社会末世的生产关系
二、封建社会末世的交换关系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
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三、封建国家官僚体系的膨胀和行政能力的减弱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意识状况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社
第一节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根源
二、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交换关系的变化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阶级构成的变化
一、地主阶级
二、农民阶级
三、资产阶级的前身之——买办群体
四、工人阶级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
一、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政府机构的设置
二、清朝地方分权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三章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社
第一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自给经济的瓦解
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资产阶级的来源
二、资产阶级的组成
第三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
一、辛酉政变与晚清的政治格局
二、维新变法运动
第四节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状况
一、洋务思潮
二、维新思潮
三、进化论

第四章 清王朝最后10年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一、清末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二、清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一、伦理的启蒙
二、政治的启蒙
三、民族主义的高涨
第三节 清王朝最后10年中国政治形态的变化
一、清末的政治危机
二、清末的政治制度改革
三、辛亥革命
小结

第二编华民国时期巾国的社会形态
导言
第一章 北洋(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1912~1928)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生产力状况
二、生产关系状况
三、交换关系状况
第二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
一、名不副实的民主共和制度
二、中央政府的权力危机和地方主义的盛行
第三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
一、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意识的批判
二、社会改造思潮中的各种主张
三、共产主义思想的兴起
四、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改造
第四节 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
一、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合作破裂后阶级阵线的分化组合

第二章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1928~1937)
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与不变
一、基本上未变的部分:旧式封建剥削关系依旧保存,农业生产和生产力停滞不前
二、变化之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三、变化之二:国家垄断资本开始形成
四、变化之三:中国局部地区出现殖民地性质的经济
五、变化之四: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
第二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形态
一、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苏维埃制度
第三节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
一、法西斯主义思潮的泛滥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1937~1945)
第四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社会(1945~1949)
小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