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83904
  • 作      者:
    段治文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段治文,浙江常山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特邀撰稿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已在《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学术月刊》《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科学与近代中国》《中国现代化进程》等学术专著8部,主编教材6部。曾获浙江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思政理论课“精彩一课”奖:还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浙江省“青年英才”奖、浙江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浙江大学“教书育人”十大标兵、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本书作者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所长段治文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树立全民族崇高的理想信念。<br>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近代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爱国主义得到了更好的阐发与弘扬。正是在爱国主义的精神驱动下,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现实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几代领导集体深刻把握民族心理,在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的同时,还根据现实国情制定近期的奋斗目标,因为共产主义这一宏伟蓝图毕竟是一个遥远的、需要我们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党的领导人就根据中国现实的斗争需要,制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解放,以及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0世纪7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之后,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21世纪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相当成就的前提下,江泽民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样,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地把远景展望和现实目标结合起来,促进了革命的成功和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br>    第二,对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本位特质的扬弃。<br>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显著特征,即道德本位或伦理本位。道德本位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显著特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很大。它强化了各阶层人民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怀意识,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在近代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勇于牺牲小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自觉性承担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神圣历史使命,从而融汇成巨大的民族合力,使中华民族终能走出百年屈辱的阴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党吸取了传统道德本位思想的有益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道德建设主张。<br>    ……
展开
目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逻辑<br>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民初破产的历史必然性<br>毛泽东早期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r>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透视<br>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br>从多维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br>时代新课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前使命<br>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及其特点<br>中国现代化第一次机遇的形成及其丧失<br>近代中国人对现代化出路的最初探索<br>近代科技与中国现代化<br>中国现代化第二次机遇的形成及其再次延误<br>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开端<br>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与发展<br>近代中国科学观发展三形态<br>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br>科学技术与中国近代产业革命<br>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体制化历程<br>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及其局限<br>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br>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化科学观的形成及其影响<br>梁启超对历史发展规律探索新论<br>邓小平的政治道德观述论<br>邓小平现代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br>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演进和发展<br>胡锦涛对统一战线思想的新发展新贡献<br>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